一、目前蘇教版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作用機制分析
蘇教版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在道德因素的材料基礎上進行的。首先每篇課文都含有普遍的、易理解的思想內容,教學應根據文章的思想內容,聯系社會現實和學生思想實際展開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集盲、聾、啞于一身的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散文,她假設自己由于某種奇跡而獲得三天視力,在虛擬的三天中她安排了各項活動,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渴望和對生活的熱愛,規勸世人珍惜光陰和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本課德育要點即突出作者的人格魅力及堅韌不拔的精神,生平的介紹使學生了解作者的不幸與偉大,她五官三殘卻自強不息,最終成為卓越的社會活動家和作家。課文的分析使學生感受到海倫對生活的熱情,對整個人類的博愛精神,課后組織專題討論:“海倫給我的啟示”,這項綜合性訓練既能檢驗閱讀效果,又能鍛煉口語表達,更是認識的深入。這樣,海倫頑強樂觀的精神品質愈來愈具體、突出,學生深受感染和鼓舞。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本文的學習對學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語言本身包含三個要素:藝術,科學,愛。文章不是無情物,任何值得的名稱或其他物品的文學,在表現形式上不僅要有豐富的內容,還有在思想感情上有所升華。要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內外和諧一致,不能分開。這種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和諧統一的特點是語言教學目標的物質基礎,也加強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得前提。
二、促進蘇教版語文教學對德育教育作用的對策分析
1.教師要發揮在課堂上的引導作用。
道德思想的養成歸根結底是學生自主創造的過程。教師只是在前期為學生提出學習思路,讓學生明確努力的目標。再者,每一個學生的個人經歷、思維方式都不同,對同一件事情的角度、看法也不一樣。因此學生的思想肯定各有特色,教師無法逐個量身考慮。這就需要學生能夠自主感受文學之美,體悟文道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審美主體,文學作品是審美客體。教師只是起到策劃組織的作用,職責是引導作為審美主體的學生去下意識的領悟文學作品中的美,而不是教條、刻板的教授方法。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知識灌輸,而是審美活動的主導者。
2.加強教材和現實社會的聯系。
在課堂中的語文學習時,從加深學生的理解特定的角度來看,了解學生在課內課外的思維,現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類似的事情,再從教科書中找到合適的材料來證明。在思想上,學生學習類推。所以制定結合現實的教科書,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如何從宏觀和微觀角度的不同點,自覺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教師要在平時多組織定向觀察活動,指導學生去觀察周邊事物,多創造些條件讓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在觀察中,教師需要的是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引導學生不單單用眼睛去看,更要將五官都活動起來,使學生全面、靈活地觀察事物。教師還要提醒學生多留心日常生活,抓住美的瞬間。對學生在觀察中獲得的每一個新發現,每一種新感受,教師都應給予熱情真切的肯定,并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同時懷著極大的興趣與學生分享快樂,讓他們從老師的歡樂中受到鼓勵,從而激發審美的愉悅性。這樣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就更濃了,對周圍的事物更留心,審美的主動性也更積極了。
3.啟發誘導和直接灌輸相結合。閱讀是德育教育的基拙,經典文學作品對學生會產生很大的吸引力。作品中優美的文字、巧妙的結構,是指導學生了解作者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是培養學生欣賞文學美的好材料。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可以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提高學生欣賞文學美的能力。如在原文句子中換上同義詞,讓學生比較分析;或者將一些比喻、夸張、反問等手法的句子改成陳述句,讓學生分析、比較,使學生領悟遣詞造力的精美之處。有時還可將美與丑的事物,雅與俗的語言放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平時指導學生做資料卡片,做摘錄筆記,摘抄書中名言、警句、精彩描寫、富有哲理的句段,以便儲備信息、積累文字材料,從而鞏固記憶,增強理解,提高美的欣賞水平。這樣既可使學生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又可以激發他們愛美貶丑的審美情感,同時還能喚起學生對祖國語言藝術美的熱愛。
4.整個語文教育的參與個體都要樹立重視道德教育的思想。
從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到語文老師,都應當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語文教學,尤其是道德教育,是不可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高中教學的功利性制約了高中道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道德教育的改進一個首要問題就是課堂時間。師生雙方的投入都要足夠,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道德教育,課前的準備要充分,保證對課堂時間的科學利用;學生要重視平時的閱讀積累和課堂上的知識吸收。改進道德教育的效率,要求教師應多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
5.把握課文的情感基調。
學生學會了審美,就會用心去觀察生活和大自然。教師應鼓勵學生的創造思維走出學校,在社會上、在大自然中尋找靈感,讓學生嘗試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事物。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的寫作資源,可是如果沒有用心去感受,就缺乏真情實感的體會,對不會有較深刻的思想,僅僅停留在事物表象。眾所周知,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經典文學作品對學生會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引起學生興趣。作品中優美的文字、精巧的結構,能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的,還能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的美。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想傳授學生怎么去欣賞經典文學作品中的精彩,可以使用分析、比較的方法。如把原文的某一個詞語換上同義詞,讓學生比較更換之后,文章的內涵是否發生變化;或者將一些運用比喻、反問、夸張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改成普通陳述句,讓學生分析文章在遣詞造句上是否受到影響,使學生領悟作者對文字使用的精美之處。。平時還可以布置學生做讀書筆記,摘抄書中學生認為出色的名言、精彩描寫、富有哲理的句子,以便儲備信息、積累文字材料,從而鞏固記憶,增強理解,提高美的欣賞水平。這樣既可使學生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又可以激發他們的道德思想。
三、結論
道德和智力的語言教學系統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道德教育的任務是讓學生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和心理素質,他們提供生活的基本準則。智育是傳授知識,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如果智力和道德,這是不難看到:在語言教學語言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的智力的重點是在聽的過程中,口語,閱讀和寫作訓練,以培養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其相應的表現技巧;善行,以培養學生正確判斷是非、善惡和美丑,不僅富有審美情趣,其相應的發展概念符合國家和道義和倫理規范的時代特征。道德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內涵深刻的方式,是人與整個世界,包括社會和自然,形成一種形象的、真情實意的關系狀態。道德是在主觀與客觀、理智與情感的具體統一上,追求真理、追求發展、追求自身價值實現。在新課程標準下,將道德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中并使之成為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思想,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將語文教學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徑。
作者:杜娟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正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