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養成教育論文
一、轉變“高控制”策略
在現實生活中,老師不尊重學生,父母不尊重子女的現象非常普遍,家長和教師對兒童這種“自上由下”的教育,對于行為塑造的作用微乎其微、研究者提出,道德行為的根本機制是學生在內心里培養起對他人的尊重之心,而不在于向他們灌輸多少道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能否相互尊重,已成為德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該注意改善師生關系,抱著主動、真誠、平等的態度,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審視自身的言行,思考問題和看待問題,真正做到理解、接納和尊重。重視引導啟發。智障兒童行為習慣養成不能依靠成人的要求和說教,缺乏情感體驗的道德認知是蒼白無力的。研究表明,過于強調道德認知,忽視道德情感,導致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的分離,無法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只有通過模仿和重復,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兒童的道德養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最基本的規則意識,雖然智障兒童不能描述這種規則,但這種內隱的規則意識會自動地影響他們的行為。在一個規則意識薄弱和規則隨時可以被修改的環境中,很難養成兒童的規則,自然也不利于養成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關注兒童感受,培養能力。智障兒童受多方面的影響,對自己情緒不會識別,對他們情緒也不會理解,更加不會進行情緒調節,可以說智障兒童情緒變化特別快,甚至難以捉摸。兒童情緒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其人際交往和社會行為的養成。如果缺少與智障兒童的情感溝通,則不利于他們情緒能力的培養。如果他們很少甚至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則容易產生任性、固執、欺負、膽小、害羞、退縮、逆反、緊張、焦慮等心理和行為問題,教師可針對孩子的不同表現和具體問題,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育人環境,讓孩子們在教師創設的寬松的心理氛圍中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心聲,用心和老師交流,從而進行相關行為習慣的培養。
二、發揮班主任作用
在學校里,班級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管理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因此,在學校的養成教育中,班主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是養成教育的“總編導”。班主任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塑造者。“行為”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后天的習慣行為對先天的本能行為具有制約作用。特殊教育學校的班主任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和學生接觸最多的也是班主任。大到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學習成績、能力培養、文體活動等,小到怎樣背書包、怎樣掃地、怎樣擺放學習用具都離不開班主任。因此,在學校里,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心理素質的養成,主要靠班主任的啟發引導、熏陶影響。作為兒童的啟蒙老師,應當及時地告訴他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應該怎樣做,做良好精神鼓勵法。精神鼓勵法就是用口頭表揚、贊賞或高興的情緒進行鼓勵,使孩子知道教師對自己的好行為反應強烈,從而使孩子的好行為更多地出現。
1、采用精神鼓勵法
第一,要把握分寸,掌握好表揚和贊賞的程度,什么情況下表現出一般的高興,什么情況下表現出非常高興,要掌握好尺度。
第二,要把握時機,當孩子做出一個過去沒有做過的行為時,要及時表達出高興、贊賞的評價,但是當孩子不斷地出現同樣的行為時,就應該采用間隔強化,不要每次都給予表揚。
第三,在使用精神鼓勵法時,始終要結合講道理的方法,讓孩子知道這樣為什么是對的,培養孩子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
第四,在使用精神鼓勵法時,教師的表情、動作要真實、明顯,高興就要眉飛色舞,語氣肯定,而不要虛情假意,勉勉強強。
2、冷落法
冷落法指的是用暫時撤銷對孩子的關注,讓孩子知道教師對自己的錯誤行為不滿意、不高興,從而間接地表明教師對孩子行為的評價,使孩子終止不良行為的方法。使用冷落法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態度明確而堅定,先用簡短的語言表明自己的態度。
3、反饋法
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行為結果,并通過了解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這就是反饋法。運用反饋法時,對可以用多種形式提供有關行為結果的信息,如口頭陳述、文字記錄、表格圖示以及各種體態語言等。比如,教孩子練習彈鋼琴,把他彈的曲子錄下來,放給他聽,教師在旁邊表現出欣賞的樣子,就是一種很好的反饋。反饋手段可以發揮激勵作用,能使孩子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是正確的、適當的、受歡迎的,在應用反饋法時,反饋是否及時,是決定反饋是否有效的關鍵。其次,對反饋信息應該加以說明和評述,目的是增強孩子對反饋信息與行為標準、與自己的行為表現進行比較、分析的能力。
4、塑造法
塑造法是通過連續不斷地逐一強化更接近目標行為的行為,同時消退原來的行為,從而形成某種新行為的訓練方法。如一個男孩只能堅持幾分鐘時間好好學習,要想讓他能較長時間認真學習,就可以采用塑造法。開始是只讓他學習10分鐘,完成后允許做15分鐘他喜歡干的事情作為獎勵。經過一段時間,要是能夠堅持10分鐘的學習,就要求他連續學習15分鐘,如能達到,就獎勵10分鐘自行為習慣的塑造者。班主任是班級養成教育的實施者。班級對學生實施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這就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學生的生理及心理的發展特點,并根據這些特點和班級的具體情況,精心設計,科學安排,嚴格管理,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如,學校設定德育研究課題,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的培養,那么在低年級段就可以是“不浪費糧食、自己整理書包、做生活的小主人”;中年級段是“我是班級小主人”;到了高年級段,就是“爭做小班主任”。當然,根據各班的具體情況,班主任還會做相應的調整。這就說明,同一研究課題,實施在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就應當做好方法的選擇與調整,因而,班主任是班級養成教育的實施者。班主任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示范者。示范是兒童最初和最基本的學習行為的方式。智障兒童具有極強的“向師性”,所以,班主任的一舉一動都成了他們的模仿對象,班主任的行為、形象乃至人格對于學生具有重要影響。在班級工作中,班主任的示范作用能夠使養成教育變得“可見、可學、可仿、可行”。班主任與學生朝夕相處,教師的示范作用尤為重要。
班主任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監督者。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班主任應當適時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進行表揚,樹立起學生學習的榜樣。對于發現的不良習慣,要及時給予糾正。如果大多數學生存在同一不良習慣,那么就要利用班會或其他活動對全班學生進行教育。這些,是班主任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反饋,而這一反饋,必須及時且正確,要讓學生明白,良好的行為習慣能給周圍人帶來愉快,不良行為習慣會惹人討厭。這樣,學生做一點,班主任就肯定一點,漸漸積少成多,學生終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對學生的進步不聞不問,他們會覺得做好做壞一個樣,不如想怎樣就怎樣,這樣更輕松,那么,班主任前面所做的工作就會前功盡棄。因此,班主任的監督角色不容忽視。關鍵:掌握靈活教育技巧在愛孩子的前提下,對孩子——特別是智障兒童,進行必要的行為訓練,是教師的職責,但是要履行這個職責,就有必要學習訓練孩子的技巧。由活動,這樣逐步要求,使他不斷增加學習的時間,同時減少自由活動時間,最后可以逐步使他能夠堅持較長時間的學習。
5、連鎖法。
連鎖法就是把教給孩子的一個行為分解成一系列小的動作,然后按順序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進行訓練,使孩子最終掌握整個行為。例如:要教孩子穿衣服,可以把穿衣行為分解為6個動作:(1)穿內褲;(2)穿內衣;(3)穿褲子;(4)穿上衣;(5)穿襪子;(6)穿鞋子,先由教師幫孩子完成前面5個動作,最后一個教孩子自己穿,待孩子熟練后,再留下兩個動作讓孩子完成,依此類推,孩子便可逐步掌握全部穿衣服的動作。
三、拓寬教育的途徑
智障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兩次說教活動就可以達到目標的,需要耐心地、不厭其煩地幫助和等待,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渠道來進行反反復復的強化訓練。開展主題班會。只有學生明確“規范”懂得“規范”的意義,才能在行為中給予落實,養成教育才得以順利開展。作為班主任,不能輕視班會的作用。教師可充分利用班會時間認真組織學生學習,并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設計“良好行為習慣大家愛”的主題班會,讓學生自覺規范,自覺遵守,這些主題活動在學生中引起很大反響。可見,班會為養成教育起到了正面引導的重要作用。抓住偶發事件對學生進行適時的疏導教育。在班會教育的基礎上,注意觀察學生平時行為中的細節問題,給予及時引導,或抓住偶發事件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教育,效果更佳。如,班有一名孩子喜歡打弱小的同學,一些孩子不愿意和他坐一塊,該生行為嚴重影響了班里正常的教學秩序。針對此行為,應幫助其認識自己的不足。一天早上筆者帶學生玩游戲,讓他們手拉手圍成一個圈,可是就是沒有一個同學愿意跟這位同學拉手,大家都說他平時愛欺負同學。這時筆者抓住有利時機,讓這位同學體驗同伴不接納的失落,促使他從他人的角度出發與同學相處,調整自己的行為。抓住學習、生活中的這些小事,及時對學生進行疏導,使學生在具體事情上明辨是非,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
作者:胡靜蓮 單位:廣東省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