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教學過程中的死刑教育應寓于知識教學之中,兩者不能脫節或架空。每門課都可根據各自的學科特色,從該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具體手段出發,才能“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收到“一石二鳥”、“一箭雙雕”的效果。作為以提升人文精神人文關懷為目標管理之一的語文教學則更應注重“人”的因素。最早提倡語文教學藝術的近代教育家梁啟超曾經提出“變法”必先“變人”,“變人”必須“育才”。蔡元培先生則對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作了明確的規定:“其內容則是軍國主義(即體育)當占百分之十,實例主義(即智育)當占其四十,德育當占其二十,美育當占二十五,而世界觀則占其五。”強調德育滲透于語文教育。“五四”運動的先驅,語文教育改革的旗手魯迅先生也提出了“首在立人”的教育觀。這些,都為語文教學的“文道結合”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那么,如何“理論聯系實際”,怎樣具體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使語文教學發揮“立人”的效用呢?
首先,從分析評價作品人物入手,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自省反思中分清是非正誤,在觸動學生心靈之處,點上一二句話,使其加深理解受到教育。例如,在講《孔雀東南飛》這一課時,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劉蘭芝婆婆的人物性格之后,學生對其“專斷獨行、蠻橫”的封建家長制有了一定的認識,但無法理解以婆婆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到底是如何逼迫劉蘭芝一步步走上絕路的。我給學生提了一個問題:“焦母究竟為什么要辭退劉蘭芝?”學生聯系前面對劉蘭芝形象的分析,一致認為他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那么問題就出在焦母身上!稍作思考后,有個別學生脫口而出:嫉妒!真是一針見血。雖然,她只是憑著生活經驗給她的一種直覺而作的判斷,但確實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我先肯定了她的積極思考,然后向同學們將講解了古代“七出”中的“不事舅姑”這一條,再引導學生認識封建禮較的毒害性,并聯系周圍事例,談談對“嫉妒心”的看法。在討論,多數學生對焦母的所作所為表現出很大的憤怒,措詞也比較激烈,他們從焦母延伸到現實生活中的“焦母”。最后,使學生認識到:嫉妒心是一種不良的思想傾向,應把這種不良傾向轉化為促使自己進步的動力,超越別人應采取提高自己的正確手段,而不應以詆毀別人、壓制別人來抬高自己。這樣,不但完成教學任務,更提高了學生的認識,這種方法最適合用在小說教學當中,關鍵在于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發揮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時會收到意外的效果。
其次,抓住文眼、詩眼、句眼,挖掘文章思想內容。一篇優秀的作品,是由許多生動形象的詞語、凝練精辟的句子構成的。語文教學只有將課文中關鍵的字、詞、句講準,講深、講活。才能起到強烈的感染作用。例如,在講述魯迅雜文《燈下漫筆》一文時,要學生理解“奴性人格”和“奴才傳統”這一國民劣根性,我首先抓住“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一句中的“極容易”和“萬分喜歡”這兩個關鍵詞說明中國歷史亂世較之于治世時期更長,導致百姓只奢望做一個治世中的奴隸。再回想近幾年由“格格熱”而盛行的宮廷電視劇中“皇上吉祥”、“格格吉祥”、“奴才遵命”、“奴才該死”等頗具“時代特色”的臺詞,讓學生認識到皇帝的話就是圣旨,掌握著每個人的生死大權。由此推導出這種國民劣根的根源在于封建專制主義,從而對此產生憎惡之情,并從此對比中體會到當今社會的民主。此外,教材中很多思想內容是相通的,新舊課文之間可以互相聯系。譬如,前面所批判的“奴性人格”無非就是要求做人要有尊嚴、有人格,這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的詩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又有一定的聯系。我先向學生簡要地介紹了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一些事跡,讓學生有一些感性認識,再把李白的這種傲視權貴的性格和“奴性人格”作對比,為避免學生理解上出現因偏激而產生的誤差,再引進毛澤東《沁園春•雪》里的詩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中的“折腰”作比較,使學生徹底理解了什么是人格、國格,該“折腰”是“折腰”,該“昂首”時“昂首”。
再次,利用作文課,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自己創作來認識思想問題。在對學生的一次問卷調查中,有一道題目是問學生最喜歡、最崇拜的人是誰?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半數以上的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并不是我猜想中的“明星”族中的一員,他們填的竟然是:自己。在平時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時常感到學生的“自我意識”太過強烈。記得有一年元旦文藝晚會我們班擬定排一個舞蹈,就有學生口口聲聲地問我:“我參加了舞蹈排練,為班集體爭了光,我有什么好處?”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徘徊,在作文課上,我把這個問題反拋給學生,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此基礎上布置作文。在作文批閱時,我驚喜地發現,很多學生的文章有理有據,擺正了“自我”與“集體”的正確位置,論述辯證而較全面,尤其那位提出這一問題學生更是深刻檢討了自己的錯誤認識。作文講評課上,我先肯定了大家文章中體現出的“人格”,后肯定了“文格”,并簡要講述了兩者的關系。后來,在對“韓寒現象”這一議題的討論上,大家肯定了韓寒身上可取的地方,同時,趁熱打鐵對“不折被子”、“不打掃寢室衛生”這些學生自以為是“小題大做”的問題進行了一番討論并成文,在授以為文之法的同時,導以為人之道,明理正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也可以結合美育教育,通過情感的熏陶來進行,這一點在筆者的另一篇文章中已作專門論述,這里不再贅述。
當然,“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己必須先行做到,也即教師本身要具有高格調、高品位的道德素養。有人把教師的政治素養與道德素養稱為構成教師“靈魂”的雙要素,教師“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這是“道教”的前提。
作者:童麗娟 單位: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