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職業的標準
根據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提出的,人格—職業匹配理論即職業興趣理論,并發展成為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研究。在他看來,在人的一生中面臨許多選擇,而職業方面的選擇是人生選擇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霍蘭德認為職業選擇是個體人格的展現和延伸,擇業者總是努力尋求與自己人格類型相適合的職業。這種理論有利于引導個體根據個人興趣選擇職業發展方向,減少職業選擇的失誤風險。
二、考研的投資回報率
投資回報率:薩哈羅普勒斯(世界銀行高級教育經濟學家)指出“,回報率”就是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對成本和收益的一種總結,回報率用年收益(百分比)來表示:投資回報率(ROI,ReturnOnInvestment)是指企業稅后凈利潤與資產總額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投資回報率(ROI)=凈利潤/投資總額×100%。考研的投資回報率,與其他投資回報率的含義十分相似,指考研投入的精力,通過對成本和收益的總結,計算在不同時間點上考研的成本和收益比,用年收益來表示該概念并沒有確切的定義,以上含義為本文總結文獻并根據實際研究的內容所做出的粗略定義。借鑒投資回報率公式得出考研投資回報率公式:ROI=收益/成本×100%。根據上述投資回報率公式,考研的成本是三年的時光、寶貴的精力、學費和生活費用等。收益是比如我們能夠享受到更高的工資待遇和社會福利,能夠有更好的社會地位,更好的發展前途,而不是把工作變成一種謀生的工具。考研與就業的辯證關系是一個ROI問題(如圖3.1),用一個坐標系來對這個投資回報率做個分析。橫軸受教育時間的長短,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縱軸是用人單位對我們應聘時的學歷的認可程度。中間的拋物線是讀研究生的投資回報率。
三、與工商管理專業相適應的工作類型
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專業特點,現在根據所學的工商管理和市場營銷的專業知識,筆者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上的工作分為四種類型。
1.學者型:具有抽象思維能力強,知識淵博,有學識才能的特點,也是高學位要求型工作。比如學術型的工作:專家、學者、大學教師、科學研究、設計研究、創造開發人員。如果你想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最低要求學歷是碩士、博士。在這種情況下,本科學習階段ROI幾乎是零,因為不可能成為學術型人才,也得不到回報,你一定要讀到博士后才能具備這方面的能力。
2.研究型工作:這類工作大致包括經濟金融分析、市場研究、證券投資、IT軟件和硬件開發、產品和技術研發(R&D)等。這類工作的最低要求學位是碩士。(如圖3.1:第二條曲線),我們發現它在碩士階段明顯比本科階段陡峭,從圖中看出它的ROI曲線隨著學習時間的增長而提高。因此我們把它定義為“研究型工作”。
3.常規型工作:是職場中最常見的工作類型。大學畢業生中70%左右的人從事此類工作。這類工作對學歷要求相對較低。它的拋物線開始是陡峭的,也就是ROI較高,但是到了研究生階段就開始變平。與學歷相比,他們更加看重的是綜合素質的高低、喜歡競爭、敢冒風險、善于溝通、控制他人來達成組織目標、具有領導才能、忠誠可靠等軟件素質。這類工作大部分是人力資源、市場調研、銷售員、財務會計、行政辦事人員等崗位。
4.實際型工作:這類型的工作對學歷要求較低,學歷高的畢業生在這樣的單位工作不安心,認為不能發揮自己的潛力,流動性大,不利于企業的穩定。這類人員一般做事手腳靈活,動作協調,喜歡使用工具從事操作性強的工作,技術含量比較低,等等。比如,飯店服務員、物流公司快遞,當然不應該根據工作類型區分人的高低貴賤。
四、大學生考研與就業的對策與建議
1.大學生應踏實走好每一步:很多大學生都在“讀研還是這找工作”這個問題上糾結,浪費了很多時間,而忽視了如何使自己的人力資本得到增長。不管你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這才是找工作的核心問題。
2.給自己一個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教育可以改變人的命運,本科生畢業直接就業的話,你就會失去進一步深造的機會成本。
3.提高對職業的認知:對于職業的認知,多數學生還停留在薪酬與福利這個因素上,職業定位更多地是物質上的。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可得,人們在滿足低層次需求之后才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4.提高自我認知。個人興趣和愛好作為另一重要因素,對于大學生考研還是就業規劃來說,有著深遠的意義。霍蘭德的理論表明,個人興趣對未來選擇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5.我們要培養和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經濟學的方法和大學期間培養的邏輯思維能力應用到理想和生活中。大學生要學會用所學過的經濟學、管理學的理論知識理性的分析就業和考研問題。
作者:閻虹 馬黎 李曉冬 單位:濟南大學 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