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護理論文
術前心理護理在患者展開手術治療前,給予患者相關信息支持,對相關疾病展開宣教,對手術方法、目的、意義、麻醉方式、術前與術中配合方法與注意事項進行講解,同時為患者介紹各種儀器與設備使用目的與使用方法,使患者對監護環境、手術過程充分熟悉,促使其做好相應心理準備。
術中心理護理在復雜畸型糾治、瓣膜置換與冠脈搭橋治療中,老齡心臟手術患者常會對手術效果、手術費用等問題充滿擔憂,常會形成精神抑郁或憂傷絕望情緒。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溝通,通過暗示、成功案例列舉及誘導方式,展開針對性心理援助。如有必要可邀成功恢復患者進行現身說法,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術后心理護理老齡患者術后對手術成敗信息極為期待,同時需要家屬的安慰與關懷,常會出現失助、恐懼、緊張及憂慮等情緒。此時應親切告知患者狀態良好并表示祝賀,增強患者手術治療安全感與順利感,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精神狀態,促進患者術后快速恢復。
1評價方法
在患者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前后利用本院自制焦慮評價表(SAS)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價,測評后取評分總值與1.25相乘,以得數中整數部分為患者最終得分。SAS低于50分為正常,評分為50分及以上為明顯焦慮,得分越高則焦慮傾向越明顯。經專家鑒定,本院自制SAS表具有較高效度。統計學方法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15.0對相關數據展開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x-±s)形式表示,對數據進行χ2檢驗。當滿足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45例老齡心臟手術患者在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前有21例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反應,所占比例為46.67%,SAS評分均值為(55.3±2.7)分;在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后有8例出現不良情緒,所占比例為17.78%,SAS評分均值為(46.5±3.4)分;心理護理干預后不良情緒發生率、SAS評分顯著低于干預前,患者焦慮情緒有明顯好轉(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高齡心臟手術患者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對于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患者有不安、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存在,通常會導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絞痛、高血壓等發病率增加,手術風險會大幅增高,同時并發癥發生幾率會大幅增高。這主要是因為負面情緒可致使機體中交感神經產生強烈興奮,導致生理上發生諸多病理學變化,如心率升高、脂類代謝紊亂、血管活性物質釋放增多、血壓上升等,最終導致心律失常、心肌耗氧增加或心肌缺血等現象發生。在高齡心臟手術患者護理中,護理人員應對傳統護理模式加以改變,從常規基礎護理擴展至術前、術中、術后全過程心理護理[3],展開針對性護理工作,與患者加強溝通與交流,有效促進患者心理負擔消除,改善患者抑郁、緊張、不安、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反應,使其保持良好心態,促使患者對手術治療過程予以積極配合,為患者術后早日康復提供保證。
總之,高齡心臟手術患者常有嚴重心理焦慮,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從氛圍營造、術前護理、術中護理與術后護理方面展開圍術期心理護理,可使患者心理焦慮大幅減輕,能夠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患者康復極為有利,可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作者:袁媛 單位: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院胸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