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幼兒教育論文
要進行幼兒教育改革,就必須在轉變觀念的前提下,拋棄舊條條框框,建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時俱進地不斷創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幼兒教育的新目標、新理念、新內涵和新模式。
(一)創建以德為先、德智體美為一體綜合素質的幼兒教育新目標
由于我國考試制度、社會上的“學歷熱”以及“早期教育決定論”的影響,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不愿孩子輸在起點上,往往競相進行各種“智力開發”,學前學小學的課程已不是新鮮的事情,各種特長班,興趣班也舉不勝舉。這往往會造成學校和教師教學價值取向的過度重視智力,而忽視其他素質的培養。而智力開發往往過多側重書本知識,由于書本知識只是一種間接經驗,不易為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所同化和吸收,長此以往,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從而導致厭學情緒。人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兒童大腦中的神經腱只在孩子主動用腦時才會得到鍛煉,孩子只有在自覺自愿的情況下學習才能接受所學內容。即使有的學生不厭學,成績好,但對身體發育也是有不良影響的,因此,過度的智力開發和書本知識的傳授,不利于幼兒身心發展,我們應提倡智力“適度”開發和面向“生活”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以德為重、德智體美為一體的綜合素質的教學體系。提倡以德為重,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因為當今社會高學歷者犯罪率也有明顯上升之勢,如舉國震驚的馬加爵殺人案,大學生殺害親生父母案件,不能否認他們是“人才”,更不可否認他們的“業務”和“智商”水平,除了法律意識淡漠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使他們誤入歧途的正是道德素質的缺失和人格的扭曲。而幼兒時期因其可塑性大,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時期,如果他們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也許就不會出現如此慘案了。其次,是當今現實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視金錢為原動力和人生的唯一追求,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歷史文化、社會公德、國格、人格等等,在一些人眼里似乎蕩然無存,甚至為了金錢可以不惜放棄做人的原則和人格,這類現象令人擔憂,因此,我們在幼兒教育中貫徹以德為先、綜合素質教育尤顯重要和意義深遠。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尤其重視德育,并將以德為先,以德為重融入人生教育的全過程。從儒學一些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出端倪,德已經成為重要的議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現今的英雄模范黃繼光、邱少云、雷鋒、再到今天的好干部焦裕祿、鄭培民、牛玉孺、任長霞等等,在他們的人生軌跡中,處處都體現著將自己有限的一生奉獻給無限的為人民事業之中的崇高品質。我們教育工作者就是應該發掘歷史和當今更多可歌可頌的教育資源,將之融于幼兒教育內容中,以突顯道德在幼兒教育中的領先地位。最后,早期教育中重視道德教育是提高德育成效的關鍵。現在也有學者認為當前中小學德育是低效的,因而質疑德育。這種傾向是不正確的,中小學德育低效受到遺傳因素、后天德育內容、模式、方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視幼兒階段道德教育,從而錯過道德教育的良機。曾有人夸言說:“五歲以前就完成了90%的教育”,雖然這有早期決定論之嫌,但其重視早期教育的積極意義是可取的。早期教育中重視道德教育是提高德育成效的關鍵。
(二)建立“人本善”的“人性”教育,賦予幼兒教育改革新理念
歷史和時代教育的成功范例足以說明:要實現幼兒教育德智體美為一體的綜合素質,就應將“人本善”的教育思想作為教育理念貫穿幼兒教育的全過程。“人本善”是儒學的核心,它使中華文化得以傳承,使幼兒從小就建立關愛家人、孝敬父母、幫助老人,善待他人,謙虛好學等優秀傳統美德。而這一美德為世人所景仰,享譽于世界民族之林。建國以來,由于歷史原因和時代背景的特殊性,在一段時期里以“階級斗爭”取代了“人本善”,使人們從小就養成事事提高警惕、相互猜疑的習性。爾虞我詐、違心處事、政治陷害,上下“說假話”,事事“參水份”等“偽丑惡”現象已司空見慣,反而將誠實有信用之人歸為“傻子”。這不能不是社會的悲哀和教育的失敗。人們常感嘆五六十年代的人辦事認真做人講誠信,大概是他們所受的儒家思想影響較多的緣故吧。因為儒學“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等家喻戶曉的經典包含著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深刻內涵,至今仍為許多國家所敬仰。尤其在當今受中華文化影響的發達國家如韓國、新加坡,儒學依然作為做人處事和教育子女的啟蒙教育思想。至今散落在國內和世界南洋各地的“夫子廟”,就是儒學教育思想深刻影響的例證。今天,我們不僅要繼承儒學“人本善”的優秀文化,更應結合當今時代與時俱進去拓展“人本善”更深層的時代內涵。“人本善”它不僅推崇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且時代和人類的進步更賦予社會和人類在發展中必須相互關愛共同進步、善待生命、善待他人、善待環境、善待地球等時代理念。人與環境應和諧相處尤其重要,這本身就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忽視甚至破壞了這種和諧,我們人類就會受到懲罰,這種理念必須融入到我們今天的幼兒教育的思想理念中。這也是與今天我們黨和政府大力倡導的要把我國構建成為文明的、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相一致的。
(三)塑造以“勤勞、勇敢、獨立”為先的完善人格素質是幼兒教育的新內涵
人格素質的優秀和差異程度決定著人才未來對社會奉獻的導向,更影響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進步和發展。幼兒教育中應重視培養孩子獨立、自信、勤勞、勇敢、合作、毅力、人格素質,特別是勤勞、勇敢、獨立尤其值得一提。因為現在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許多家長就不愿讓孩子接受艱苦鍛煉了,物質生活百般照顧、萬般遷就、寵愛有加,孩子往往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有的學校大標語也書寫“再窮不能窮孩子”,現在往往是“孩子犯事,大人挨批”,甚至對孩子的嚴格要求教育也成了家長“挨批”的理由。難道21世紀我們的青少年就不需要這些優秀品格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這種做法使他們習慣過奢侈生活,從而養成他們貪圖享受、自私自利、怕吃苦、意志薄弱、信賴性強、公德缺失、環保意識淡漠等現象,稍不順心就輕生自殺。我們經??吹矫襟w報導有的中學生、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因生活無法自理或無法適應集體生活等原因自殺的事例,事后調查大多與家長的“嬌生慣養”及幼兒園工作不重視這些品質的培養不無關系。另一方面,這些優秀的人格品質永遠不能丟,不僅要繼承而且要發揚光大。更何況我國還有不少農村兒童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他們在衣不遮體、饑不擇食的狀況下生存著、上進著,他們中的不少青年甚至考上了名牌大學,卻苦于沒有學費和路費而失去讀書的機會。我們有何理由過度縱容孩子呢?更何況這是不利于幼兒未來發展的。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應重視此方面的工作,加強與家長的溝通,這方面日本的幼兒教育值得借鑒。日本的幼兒進園后必需接受準軍事化的夏令營訓練,接受生活中的各種考驗與磨難,從而培養幼兒勤勞、勇敢、獨立的品質。當然,我們要杜絕形式主義的夏令營活動。
(四)重塑中華童謠幼兒教育新模式
眾所周知,人的發展受到遺傳、教育、環境的影響。遺傳因素我們無法改變,環境通常也不能選擇,我們只能改變教育。洛克的“白板說”與亞里士多德的“蠟塊說”相似,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后天,并且得出結論,天賦智力人人平等,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雖然有“教育決定論”之嫌,但其肯定兒童可塑性、肯定教育對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是可取的。兒童階段心靈的塑造是非常關鍵的,往往對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響。如何對兒童教育起到潛移默化而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根據兒童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表明:童謠這一民族喜聞樂見的幼兒教育形式不失為一良好的選擇。結合當今德、智、體、美的要求選入相關內容將《新三字經》和儒家經典中的精華改編為中華童謠篇,作為幼兒教育的必修課之一。童謠要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誦記,融淺顯的社會人文、自然科學知識為一體,融做人公德、自救自助與相互關愛為一體。例如:跌倒了、不哭泣、爬起來、挺著胸、往前走、破點皮、沒關系、擦碘酒、涂紅汞,沒問題;小胖胖、莫搗亂、要學習、做算術、動腦筋、做不來、莫著急、我幫你、加把油、爭第一;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衛生、愛環境、愛老師、愛親友、愛同學、愛真理、最重要。
此外,童謠還可將淺顯易懂的數理、史地、生物等生活中易于接觸理解的知識納入其中,過去在兒童學習中,不少學校只重視語數外的學習,而忽視了歷史地理生物等方面的內容,試想在當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如果不懂得歷史,就不懂得現在,更不懂得未來。不懂得地理,豈能了解祖國,熱愛祖國。我們不但要求青少年懂得XYZ,還要學習ABC,也要了解美元和英鎊,但是他們首先要熟悉長城、黃河,了解文天祥和史可清,否則將來如何去熱愛祖國為自己的民族做出貢獻呢?我們現在的青少年存在著知識面狹窄、愛國情淡薄、崇洋媚外等不良傾向,多是由于幼兒教育缺乏此內容造成的。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做旁觀者,而應行動起來,而且從幼兒就落實此方面教育顯得尤其重要。這樣的“人才”才能擔負振興中華的重任,才能從容應對世界經濟激烈競爭中一個又一個驚濤駭浪。
作者:陳清瑩 單位:景德鎮商業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