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英語教學論文
一、研究背景
自從叢教授指出了我國英語教學中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后,國內眾多學者就學生及英語教師是否存在這一現象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與研究。張為民、朱紅梅對清華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測試、訪談,研究了大學生翻譯中國典型的食物、民俗和歷史名勝古跡名稱的能力以及英語課堂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涉及程度[3]。宋伊雯、肖龍福以山東兩所高校的本科學生、大學英語教師和公共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采用測試、調查及訪談的形式,就大學生及大學英語教師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和對英語教學中加入中國文化的態度等問題進行了研究[4]。于蘭、王曉輝通過調查渤海大學的學生、教材、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等方面,了解高校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現狀和高校中文化教學是否存在問題[5]。這些前期研究主要測試學生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及翻譯中國文化詞匯的能力,卻忽略了考查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與民俗的英文表達能力。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不僅僅是掌握中國文化知識,翻譯中國文化詞匯,還應包含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表達、傳播、弘揚我國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在真實的交際語境中靈活處理中外文化的差異是學生不可或缺的文化素質,否則就無法真正達到與交際對象的“文化共享”與“文化影響”,不能真正勝任文化交際者的身份。
二、研究設計
本次研究包括測試、調查問卷以及訪談三種形式。測試以考查學生和英語教師對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和翻譯中國文化詞匯的能力為主,同時也通過調查問卷來了解學生和英語教師對英語教學中是否包含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的內容、是否應包含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的態度以及獲取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的途徑等問題。訪談的對象針對參與測試的英語教師,旨在了解英語教師對英語教學中包含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的建議及改進方法等。針對以上問題,筆者以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推薦的《中國文化常識》為參考,這是一本面向世界各國漢語學習者的普及型、口語化的漢語文化教學輔助讀物,書中涉及的文化常識在跨文化交際中使用頻率較高,包括中國的傳統思想、傳統藝術、古代文學、古代建筑、民俗、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識。本次調查共發放測試卷和調查問卷各320份,收回有效測試卷和調查問卷均為316份,其中學生為286份,教師為30份。參加測試者同時也是調查問卷參與者,對象為學生;訪談的對象是參與測試的部分英語教師,采用的是集中訪談的形式。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1.學生及英語教師掌握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的能力
本測試卷包含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翻譯中國文化詞匯,共20題,除以《中國文化常識》為參考外,還選取了當代中國的一些政策術語,如一國兩制、獨生子女政策等;第二部分為文化表達,即用英語介紹中國的某個傳統節日或某個民俗,要求測試者不能依靠輔助工具且獨立完成。通過對測試結果的評判與分析,學生翻譯有關中國文化詞匯的平均正確率僅為35.7%,其中掌握較好的四個詞匯分別是中國功夫(91.3%)、京?。?5.5%)、孔子(59.4%)和北京烤鴨(56.6%),掌握最差的分別為封建制度(8.7%)、天壇(13.3%)、文房四寶(13.3%)和油條(13.3%),很顯然學生受益于影視劇的宣傳和影響。令筆者失望的是,學生翻譯普通話(40.6%)、紫禁城(39.2%)、稀飯(24.8%)和革命根據地(17.5%)的正確率并不高,建筑類和飲食類詞匯的翻譯掌握不夠。而從教師的測試卷中筆者發現教師對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的能力高于學生,正確率為78.3%,而且翻譯完全正確的詞匯較多,掌握不足的是翻譯文房四寶(33.3%)、油條(33.3%)和十二屬相(43.3%),說明英語教師掌握中國文化的知識面更寬,但在古代文學和飲食文化詞匯的翻譯上有一定的困難。測試卷的第二部分是文化的書面表達,主要考察學生用英語介紹中國某個傳統節日或民俗的來歷和慶祝方式的能力。這是本次研究重點考查的內容,要求學生既要了解某個節日或民俗,又要用英語表達出來,有一定的難度,“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主要體現在這一方面。學生大多選取自己熟知的節日或民俗,如春節(37.8%)、中秋(34.6%)、端午(10.1%)和婚禮(7%),還有少數的選取了七夕(3.5%)、清明(3.5%)和抓周(3.5%)。從測試結果來看,學生們能傳遞節日或民俗的來歷及其慶祝方式的關鍵信息,但用英語表達的準確性比較欠缺,尤其涉及到具體詞匯如貼春聯、拜年、賽龍舟、掃墓等詞語時部分學生用拼音或漢字來替代,實在令人費解,詞匯量少是他們的缺憾??梢韵胂?,學生的書面表達都會鬧出中國式英語的笑話,更不用說在真實的言語實踐中是怎樣難堪的場景了。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有必要提高學生英語表達本民族文化的能力。
2.學生及英語教師對英語教學中加入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的態度及途徑
在對學生的調查問卷中,有73.1%的學生認為測試卷很難,其中有65.7%的學生認為原因在于平時很少接觸類似詞匯。96.2%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文化,能正確對待中西方的差距(85.7%),而且認為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對跨文化交流有幫助(94.4%),但在跨文化交際中最大的障礙是詞匯量的貧乏(57%)。他們希望教師教授中國文化知識的英語表達(97.2%),推薦側重于兩種文化對比介紹的英語閱讀材料(86%),因為有51.4%的學生認為很難獲取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資料。而在對教師的調查中得知,只有50%的教師了解此項研究,但不深入,還有10%表示從未聽說過。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講授西方文化(66.7%),但大多表示教材涉及中國文化時會補充(90%)教師認為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來自詞匯的貧乏(43.3%)以及不了解中國文化知識(36.7%),因此,他們均認為應當在當前英語教材中增加中國文化知識的內容(100%),且內容應傾向于對兩種文化做對比介紹(76.7%)。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學生認為當前的英語教材應增加中國文化知識的內容(75.5%),卻認為學習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的最好方法是閱讀課外讀物(41.3%),其次才是教師講解(28.7%),這兩種觀點貌似自相矛盾。然而,在當前國內英語學習環境下,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還不能實現教材的完全覆蓋,學生只能求助于課外讀物和網絡,這充分說明在教材中增加此類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對于英語學習的目的,英語教師和學生的觀點截然相反。60%的教師認為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交際,但對學生來說,英語的各類考試仍是他們學習英語的最大動力與壓力(73.7%),重閱讀、寫作而輕口語表達的授課模式也讓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感到焦慮,無所適從。但很多學生意識到中西方文化知識的了解有助于促進跨文化交際,這就為當前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契機。通過對教師的調查和訪談了解到,部分教師認為在學習中國文化知識之前,應增強學習中國文化的意識。因此,除了雙語對照讀物之外,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地導入并滲透母語文化,多對比講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應向學生強調母語及母語文化對英語學習的影響及其重要性。在訪談中還了解到,教師們普遍認為在教學中有所涉及時應介紹中國文化知識,但最重要的是教師首先必須了解中國文化知識,并具備較強的翻譯能力。
四、研究對策
上述測試、調查數據與訪談結果表明,當前國內英語教學中確實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主要體現在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不足和英語教師掌握中國文化的知識及詞匯量不夠。由于“中國文化失語”,學生更易受英美國家文化的影響和滲透。
1.教材覆蓋。當前英語教材幾乎全部是選自英語國家的原版作品,涉及中國文化的內容幾乎為零,中國文化知識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沒有體現出來。應在教材中適當融入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氣、習俗、典故等內容,還可增加一些中國優秀文章的英譯作品[6],如增加學生在中學學過的文章、詩歌等的英譯,則會大大增加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
2.改革考試內容。在目前的各級各類英語考試中,均沒有把學生掌握中國文化知識的能力納入考試要求,如各類英語考試的閱讀理解和完形填空都沒有涉及中國文化知識的內容。中國文化知識內容在考試中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其在英語教學中的忽視,學生和教師不重視中國文化知識的英文表達也在情理之中,因此,英語考試內容的改革已是當務之急。應在考試題目中增加介紹中國文化、地理、歷史、國家政策等方面內容的閱讀,將中西方文化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雙語文化知識。
3.教師講授。語言與文化的學習需要完整的情景,學習英語固然要強調英語學習氛圍,但母語文化氛圍也必不可少。當前國內中小學和絕大部分高校的英語課程都是由本國教師傳授的,這就為解決“中國文化失語”這一問題提供了可能。英語教師多為文科生,多年語文與歷史的學習拓寬了其中國文化知識面,而且他們又具備豐富的英語語言與文化知識。教師在加強自己翻譯能力的同時,應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導入中國文化,重視中國文化的英語表述,促進語言能力與文化感受力,逐步滲透中國文化。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需要的是“讓中國了解世界”,那么在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應該要“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與傳播中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作為中國文化的主要傳承人,當代學生應加強中國文化輸出意識,避免片面接受西方文化。只有做到熟練用英語表述中國文化,中國的“文化影響”才能成為現實,才能真正做到雙向性的“文化共享”,在跨文化交際中才能真正發揮交際的主體性。
作者:王珍珠 單位:井岡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