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學前教育論文
在父母親文化程度的調查上,父親文化程度在“小學”和“初高中”的比例,城鄉基本持平,但城市地區父親文化程度為“大中專”的比例比農村低7.1%,而“本科及以上”的比例則高出7.2%。母親文化程度上,“小學及以下”城市地區為4.3%,農村1.2%;“初高中”程度,城市21.7%,農村26.5%;“大中專”程度,城市48.9%,農村53%;“本科及以上”程度,城市為25%,農村19.3%。
一、城鄉學前教育個人人力投資的比較
總體來說,城鄉兩地幼兒家長每天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上并沒有差異,但在相處的具體內容上,“輔導孩子功課”和“與孩子交流談心”上,城市與農村地區分別存在及其顯著(p=0.003**<0.01)與顯著差異(p=0.029*<0.05)。其中輔導功課在2個小時以上的,城市的比例比農村高出13.2%;與孩子談心交流在2個小時以上的,城市比農村高出4.5%。此外,城市家庭一年內陪伴孩子去圖書館、公園、看電影、看比賽、旅游等次數也明顯高于農村,分別存在p=0.034*、p=0.001**、p=0.027*、p=0.007**的差異。這一方面可能因為圖書館、體育館、公園、影院等場所多集中于城市,在地理環境上優于農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城市地區家庭的年收入明顯高于農村,經濟方面的實際情況也高度制約著家庭的教育行為,因此,在經濟寬裕的家庭中,這些戶外的娛樂與學習更容易成行。而家長與教師溝通的調查中,農村則要高于城市,存在p=0.044**的現狀差異。究其原因,可能是農村家庭的父母把孩子教育的重心更多依賴于教師,而城市父母更多通過家庭教育、上輔導班、請家教來實現,與教師溝通的時間相對有所減少。
二、城鄉學前教育個人情感投資的比較
調查發現,城市與農村兩地家庭對學前幼兒的情感投資呈現了同等的重要性。在父母最關心的領域上,兩地均把孩子的“健康安全”作為首要因素考慮,城市51.1%,農村48.2%,其次是“未來發展”和“學習成績”。調查表明家長對孩子需求關懷的滿足程度,首先是滿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如先讓孩子吃飽,穿暖,保證健康成長。數據結果另一方面也說明當今幼兒家長的教育觀念已日趨轉變,不在一味關注孩子的學習與分數。但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是因為學前教育的孩子目前學業壓力不大,父母們還沒有將關注重心轉移上來。此外,城鄉兩地幼兒父母對孩子“生活需求”“學習需求”“遇到困難的幫助”和“表現好時的獎勵”幾個方面的差異都不大,說明當前家庭,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對學前兒童給予了充分的情感重視。
三、結論
調查數據得出,當前城鄉家庭對學前教育精神投資方面依然有較多不足之處。當前很多家庭仍然對教育投資的理解比較片面,很多家長把教育投資單純地等同于物質投資,他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工作中,毫不吝惜地為孩子做各種教育經濟投資,以為只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就能教育好孩子,把如何教育孩子全盤交給學校教師。而此方面問題在農村地區尤為嚴重,不少家庭自認為對孩子充分重視,充分關懷,但是在行動上極為薄弱。例如,在對幼兒“輔導功課”“交流談心”“體育鍛煉”所付出的時間投資上,幾乎沒有的均占到30%以上(分別為30.1%、31.3%、34.9%)。而學前教育情感投資并不存在地域差異,學前教育兒童得到同等的關愛與重視。
所以,子女教育投入并不只是意味著支付子女的各種教育費用,還要抽出一定的時問陪伴孩子、鼓勵孩子,給予孩子感情上的溫暖和生活上的指導。家庭教育投資除了體現家長的意愿外,還要征求孩子的意見。父母切不可剝奪孩子選擇的權利,用自己的“理性”來干預孩子的自然發展。改進教育精神投資的方式方法,實現學前教育的互利互贏,為孩子選擇真正適合的教育方式。
作者:邱蕓 單位: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