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91-国产亚洲精品aa在线观看-国产亚洲精品aa在线看-国产亚洲精品xxx-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SCI期刊 | 網站地圖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頁 >  農業技術論文 ? 正文

論農業科技應對重大災害的對策

2021-4-13 | 農業技術論文

近5年來,安徽省農業災害交替頻發,如:2008年1—2月間,連續4次雨雪冰凍天氣,全國20個省(市、區)經受罕見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安徽省首當其沖,油菜、茶葉、蔬菜等冬季作物災情嚴重,茶葉減產30%以上;2009年11月15—17日暴雪,安徽中部地區降雪量一般10~15cm,局部地區達20cm以上;巢湖、廬江等地畜禽房舍坍塌,肥西、長豐等地蔬菜大棚損壞嚴重;2010年7月8—13日安徽中部沿江、沿淮及江淮之間連降暴雨,大部分地區都受到不同程度洪災,農村低洼地內澇災害頻發,桐城市郊大沙河因長期取沙導致河堤崩塌改道,過水及淹沒農田近萬畝,安慶、無為、利辛等地農作物及蔬菜內澇嚴重;2010年9月—2011年2月,沿淮、淮北干旱少雨,遭遇冬春特大干旱(50年1遇),小麥苗期災情嚴重;2012年5月上旬開始,沿淮淮北氣象干旱露頭,至6月11日,沿淮淮北東部及西北部已達到重到特等氣象干旱,至7月30日共有84個地市縣發布了高溫預警,由于長時間的晴熱高溫少雨、日蒸發量大,造成六安、池州兩市6縣(區)發生旱災,部分地區河流斷流、塘堰干涸,水稻大面積受旱干枯,尤其山區旱地作物受災嚴重。據六安、池州民政局初步統計,兩市受災人口74.6萬人,其中,因旱飲水困難人口1522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6060hm2,直接經濟損失1.11億元。2013年2月18—19日,淮河以南出現大到暴雪,33個市、縣積雪深度超過10cm,其中,含山、馬鞍山、六安和當涂等4個市縣積雪深度超過20cm,同時出現8級以上的大風,多地蔬菜及草莓大棚大面積壓垮,損失嚴重。2013年3月9—10日,氣溫劇降10~15℃,部分地區伴隨8級以上大風,長豐、望江等縣草莓大棚毀壞,損失超過500萬元[2-3]。總之,安徽省農業災害發生種類多、頻率高、強度大、災害重,加之農業生產地位突出,經濟實力相對薄弱,農業抵御及抗災能力不強,農業災后科技應急相對滯后,災害造成直接經濟和間接損失都相當嚴重。

1安徽省農業災害的孕災環境分析

農業災害的孕育環境包括地質環境、氣象環境、水環境、生物環境和人文環境。在各類環境因子中,低層大氣處于最活躍和多變的狀態,絕大多數農業災害的發生和演變都與大氣的運動有關。水環境與大氣、地面環境緊密相關,水的多少和污染程度對一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具有決定性影響[4]。同時,農業災害的形成與發展,不僅僅受自然條件控制,人的活動及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是巨大的。

1.1地形地貌安徽省地貌以平原、丘陵、山地為主,平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31.3%(包括5.8%的圩區),丘陵占29.5%,山區占31.2%,湖泊洼地占8.0%。境內地形復雜,平原、丘陵、山地相間分布,斷裂帶發育眾多,河湖水量豐富,水位季節變化顯著。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內橫淮河、長江兩大水系。北部平原由淮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淮河河床平緩,支流眾多,南北兩岸支流呈不對稱分布,北岸支流較長,河床淤淺;南岸支流多發源于大別山區,短、陡而湍急;長江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安徽南部,同樣支流眾多,湖泊密布;故而,易發洪水,泛濫成災。江淮丘陵自東而西拱曲上升,與皖西山區構筑成江淮分水嶺,地勢略高,干旱少雨;皖西丘陵山高坡陡,皖南丘陵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成中山、低山、臺地與平原的層狀地貌,易受洪水及冰凍災害[5-6]。

1.2氣象環境安徽地區四季大氣環流的基本特征是:對流層和平流層在西北風帶控制下,與之相應,在地面來自西北利亞和蒙古西北風帶的控制,同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是中國冬季氣旋最高發生區,四季分明,特點突出。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南北氣流經常在江淮流域交匯,極易引發種種氣象災害。淮河以北地區春夏之交經常出現連陰雨、霜凍、干熱風等災害;長江、淮河沿岸和皖南山區梅雨季節,暴雨時常發生,從而引發山洪、泥石流及內澇災害;江淮之間入伏后,多為晴熱少雨天氣,易造成大面積干旱,有時形成伏旱連秋旱;大風、冰雹、龍卷風從初夏到秋末,不分地地域,屢見不鮮。大澇和特大澇高度集中在梅雨季節,梅雨期及雨季降水的多少是造成安徽旱澇的主要因素[7-8]。

1.3生物環境由于安徽地處南北過渡地帶,氣候適宜,四季分明,終年溫和濕潤,自然植被多樣,物種資源豐富。20世紀60年代前,安徽農業基本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自給型農業,自然植被保存完好;20世紀60、70年代,開始使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并大興圍墾造田、毀林開荒,自然生態逐漸被破壞,病蟲害日益猖獗。基于以下原因生物災害有加劇趨勢:一是全球氣候變暖,越冬季節病菌和害蟲的死亡率降低;二是缺少土壤冬翻,冬休田為害蟲提供了安全越冬場所;三是化學農藥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死了大量天敵,農田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四是人為過量捕殺有益生物(如鳥類、蛙類、蛇類等);五是分散經營,綜防統治難以實現,造成防治效果差,害蟲耐藥性增強;六是科學監測水平的不足,外來有害生物隨著國際貿易往來而侵入,帶來了新的生物災害[8]。

1.4人為及社會因素自然災害是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孿生子”,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口的增長和對資源的需求不斷加劇,經濟在得到快速發展的同時,催生了新的農業災害,并加大了災害頻率和受害強度[6-7,9-10]。人為及社會、政治與經濟因素帶來農業災難,造成的損失是十分巨大的。森林是生態平衡的核心,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防風固沙等功能,能夠抵御和減輕臺風、干熱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破壞。但20世紀60、70年代的亂砍濫伐,開墾荒山等違規發展生產,導致植被嚴重破壞,據統計,皖南、皖西山區森林覆蓋率已由1949年的70%下降到現在的36%;研究還表明[1]:安徽地質災害主要是自然地質作用與人類工程活動復合作用的結果,如人為侵蝕、搬運、挖掘、塑造地形等經濟活動,破壞了地質環境在天然地質作用下的平衡,造成災害性天氣時極易發生江湖崩岸、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性災害,導致延伸性災害的發生,損失更加嚴重[10-11]。

2當前農業科技應對農業災害存在的問題

農業生產是最易遭受自然災害侵襲并造成重大災情,幾乎所有的災害發生后都對農業生產產生一定的破壞作用。一旦災情發生后能做的,就只有緊急抗災減災,如何謀劃著降低災后損失了。安徽省各級政府在防災減災、災害預警、災情響應、恢復生產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從農業科技應災的角度出發,目前存在的問題還是十分突出的。主要有:一是農業科技防災減災的觀念不強,重視不夠,對重大生產活動沒有農業災害防控論證意識;二是缺少農業科技防災減災專門研究機構,也沒有綜合性專業化的應災技術研究團隊;三是在農業災害的預防上,沒有防災減災農業科技研究長、短期應對與發展規劃;四是面對眾多的農業災害,防災和應災針對性強且有效的技術十分欠缺,防災研究工作不能常態化。

3農業科技應對重大農業災害的應急機制與對策

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不僅僅是因為農業生產的效益低,人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高;更確切點說,農業生產是一個風險十分突出的產業,它處于一個自然開放的系統,自然界各類因素都可直接對其產生影響,尤其是在農業災害威脅下,農業生產顯得異常脆弱。農業科技如何應對重大農業災害,最大限度降低農業生產損失,答案只有一個:提升農業科技應對災害的能力,發展抗災減災農業。努力做到:預防為主,抗災、減災和救災相結合,災前加強抗災技術研究與儲備、災時科學分析辯證災情、災后搜集技術緊急補救[12-14]。

3.1建立農業科技應災機構和技術隊伍農業科技應災是一項針對性強且十分有效的手段,應從其長遠性工作任務出發,設立綜合性的防災減災省級農業科研機構(或掛靠省農科院),聚集并形成一支專業性的研究人才隊伍。針對安徽省農業災害的發生規律和災后農業緊急處置,應制定農業科技應災的短期研究計劃與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并形成一套農業科技應災的工作及管理體系;加強農業科技應災全局性和專業性的常態化研究,特別是要對一些長遠性的農事活動或重大農業工程,加強其致災因素防控論證,保證應對各類農業災害做到:災前有預案、災時有技術、災后有措施[15]。

3.2強化應災技術創新,提升農業科技應災能力要避免和減少災后損失,只有重視并加強災前投入,建議國家及省財政設立農業科技防災減災研究專項資金,變“應急救災科研”為“穩定預災科研”[16]。一是針對多發性農業災害,加強抗災農作物新品種、動植物重大病蟲害及疫病研究,儲備救災減災新品種、新技術。如:以生物技術為突破口,發展抗逆農業,針對多發的內澇與冰凍災害,加強抗耐淹和抗凍(耐寒)農作物新品種選育,以及作物抗寒劑研究;二是指導災害多發地區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的避災防災能力。如:安徽省北部是易旱、易澇且多為鹽堿的地區,高粱因具有抗耐鹽堿、適應性強的特性,是最為適宜的防災救災作物,加強諸如高粱等抗災減災農作物品種資源的收集、保護與種質創新工作,以便儲備災后減災應急替代品種;三是針對常發性災害如風災、雪災、霜(冷)凍災害等,加強防災生態系統與災變地形地理研究,指導農民特別是在發展規模生產時要提高生態及地形防災意識,合理布局,著眼“眼前”,又兼顧“長遠”,從源頭防范,減輕災害損失[17]。

3.3建立專業協同的農業科技快速反應機制農業災害發生后,為充分發揮科技在減災和災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把災害損失減到最小限度,必須要有多專業協同的農業科技快速反應[18-19]。農業科技應急救災同樣具有深入現場查災、診斷、尋求技術支持、災后響應、實施減災技術等程序化過程,必須設立常態化的安徽省農業科技防災救災領導組織,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抗災減災應急反應機制,有利于及時制定救災減災預案,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救災響應能力,第一時間面向災區、面向社會提供抗災救災和災后重建技術信息和技術支持,指導救災和恢復生產。

3.4充分發揮行政手段和媒體作用,推進救災技術快速落實災害面前,僅農業科技部門及時拿出科學合理的救災應急技術預案是不夠的,必須大力依靠并借助各級政府的行政手段,加強救災物資的緊急調配,包括農業設施、種子、農藥等;同時,利用新聞媒體、網絡和廣播、電視、手機農業信息平臺等現代信息傳輸渠道,宣傳救災減災應急技術,配合救災技術專家組及時培訓受災農民,讓其掌握抗災減災技術手段,確保災后救災技術措施及時到位[20]。

作者:余慶來 單位:安徽省農業科學院

To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看黄色的网站 | 日韩视频欧美视频 | 伊人伊狠亚洲综合影院 | 国产无限资源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小蝌蚪 | 男女激情视频国产免费观看 | 一二三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码 | 国产精品色哟哟 | 国产成人免费无庶挡视频 | 久久国产精彩视频 | 国产精品原创永久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第八页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丁香 | 日本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视频 | 2021av在线视频 | 中国产一级毛片 |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精品你懂的在线播放 | 中国人xxxxx18 | 高清xx另类麻豆性色生活片 | 免费黄色毛片 | 精品毛片视频 |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 日韩高清在线日韩大片观看网址 | 无人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 日本无卡无吗中文免费 | 色婷婷激情五月综合 | 911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 久久性视频 |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播放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第一页 |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 国内精品福利爱丝视频_速发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网 | 亚洲邪恶天堂影院在线观看 | 久久日本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草草影院欧美 |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