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素質教育論文
一、影響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觀念因素
1.“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文化觀影響。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思想在中國傳承—代又一代。我國自設立科舉制度選拔人才以來,讀書、考試、做官就三位一體地發揮作用,“學而優則仕”一直是歷代莘莘學子讀書追求的目標。在中國人眼里,讀書一直是高貴、品行與地位的象征。“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觀念根深蒂固。這種經過幾千年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傳統形成了一種深厚的歷史慣性,表現為中國家庭歷來對子女教育非常重視,重視、鼓勵、幫助子女通過教育走上仕途,以博取功名。盡管現代教育的意義與過去相比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國現實社會。正是在這種報償利益的驅動下,天下父母無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期望孩子通過讀書光宗耀祖。為此,家長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財力都花在了孩子的學習上面,他們為孩子購買各種學習資料、請各科家教、報各種補習班,以培養孩子的“考試能力”。不少學生家長更是不惜一擲千金,千方百計花錢讓孩子上名校。殊不知,正是在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高標準、嚴要求”之下,卻又給自己的孩子套上了沉重枷鎖。由于每天學習時間過長,全國有超過一半的中小學生睡眠不足,不少孩子患上了神經衰弱、脊柱彎曲、近視眼等疾病,還有不少孩子患上了各種心理疾病。據調查,我國中小學生中有5.2%的孩子存在明顯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
2.“學歷至上”的用人觀影響。制約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另一個障礙就是“學歷至上”論。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就業壓力大,再加上國有企業改革等多方面原因存在,使得我國就業競爭日趨激烈。長期以來,我國在用人機制上堅持“學歷至上”論,即以學歷作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標準。在現實社會中,往往是高學歷者才會有好的就業機會。同時,在就業體制上,勞動力就業市場對職業教育的支持也很不夠。“上大學是高貴,上職高是低人一等”。一個高職學校畢業生的工作機會和工作條件往往比不上一個受過普通高等教育的畢業生。這些觀念和體制都在無形地驅使著整個社會片面追求“考高分、進名校”。近年來,在人才市場上還出現了一種“高消費”傾向,即用人單位在聘用人才時以“就高不就低”心態來選擇畢業生,這種盲目攀高的學歷風還有越刮越烈的趨勢。一些用人單位競相打出“博、碩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炊疾豢?,中專靠一邊站”等旗號。近年來,我國國家公務員考試持續升溫,該考試也一直主要面向本科學歷人群進行招錄。片面追求學歷的用人觀,扭曲了人才多元化、多層次的良性格局,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并成為“應試教育”的驅動力。
3.“優勝劣汰”考試選拔觀的影響。教育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對教育活動進行考察始終不應脫離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不夠發達,使得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整體水平偏低,教育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在我國,升學壓力將長期存在,而只要有升學競爭存在,就需要進行“優勝劣汰”的選拔。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中,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特別強調教育的社會選拔功能,注重以分數來選拔人。我國在基礎教育甚至在學前教育階段就非常重視選拔“人才”,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進幼兒園都需進行考試的使人哭笑不得的現象,而為了上好的初、高中,學生必須得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小升初、中考),只有考分高的學生才能升入到好的學校。于是,學校通過考試把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選拔出來,集中精力加以重點培養,而其他多數學生則成了教育的棄兒,失去發展的機會與前進的信心。再拿高等教育來說,由于我國是窮國辦教育,資金短缺制約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盡管近年來我國高校招生人數在不斷增加,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人都上大學顯然是不現實的,就算是能上大學,而寶塔中的重點大學又為數甚少,真正能上名牌大學的學生數量畢竟有限。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導致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風氣顯著“降溫”,相反,由于就業壓力的加劇,高考競爭愈演愈烈。如此艱巨殘酷的任務,決定了學生在步入幼兒園這個基礎教育大門的那天起,就一直處于被淘汰的危險心態之中,就必須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無疑影響了學生的健康發展。
4.“分數至上”教育評價觀的影響。長期以來,在“分數至上”教育評價觀的影響下,不少地方政府在對學校進行評估時,一直將升學指標等作為評定各學校辦學水平的主要依據,并逐年增加對學校的“期望值”。政府對升學率好的學校進行大肆表彰,對升學率差的學校則重重懲罰,甚至對其校長進行調離、撤職。這樣,對升學的引導已經變成了政府的行為。社會輿論評價學校更是以“升學率高低論英雄”,升學率高就說明該校教育質量好。升學率高的學校備受家長青睞,升學率低的學校則會受到輿論的譴責,不僅招不到好生源,而且該校領導、教師和學生也似乎低人一等。學校對教師的考核評價實際上也還是圍繞分數、升學率等指標展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是以分數高低定優劣。于是,從小學開始,孩子們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絕大多數中國孩子身上都被貼上了尖子生、中等生、差生的標簽。
二、轉變觀念,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造良好氛圍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長遠方針,它對于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增強創新能力,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步伐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不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實現“三步走”戰略、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會產生直接影響。觀念是實踐的先導,而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更新觀念。
1.轉變人才觀。國以人立,業以人興。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人才是關鍵,國民素質是基礎。分數不能全面反映人的素質,分數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早期的分數高低很難決定一個人一生中學業乃至事業的成功與失敗。云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查閱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來全國的124名高考狀元后發現,“他們一個都沒有成為所從事職業領域的頂尖人才”。而當初在學校里成績平平甚至被老師認為是差生的人,在社會上可能會更有所作為。要實現素質教育目標,必須轉變以學歷為本位的人才觀與用人觀,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人才觀、以能力為核心的公平競爭用人觀。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既有高級人才、中級人才,又有初級人才。同時,人才的培養途徑也應是多層次、多結構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樹立科學人才觀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培養造就創新人才、將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無可比擬的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是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基礎工程。
2.轉變教育政績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政府是教育發展和改革的主導者。實施素質教育特別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近年來,不少地方領導對素質教育重要性認識還不到位,還習慣于以升學率作為考核教育部門和學校工作的主要指標。這無疑助長了“應試教育”的傾向,使素質教育的宏觀政策遇到層層阻礙,難以在中觀和微觀的層面得到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需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要堅持以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要把推進素質教育情況納入上一級政府對下一級政府政績考評的內容,并配套相應的獎罰政策和制度,確保政府在決策和執行上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同時,各級教育部門不得再以考試成績、升學率對學校進行排名,不得對學校下達升學指標。
3.轉變成才觀。要實施素質教育,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子女受到很好的教育,這無可非議。但家長需認識到,接受大學教育誠然是子女成才的重要條件,但絕不是唯一條件。未能在高校接受教育,同樣可以通過工作、實踐、自學成為某一行業、某一領域的有用人才,同樣可以展示自己的價值。家長應該成為素質教育的支持者,應努力配合學校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家長應結合子女的興趣、愛好,理性、科學地教育子女,不能違背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盲目地給子女施壓。要把舔犢情深、望子成龍與遵循教育規律和青少年成長規律統一起來。
4.轉變教育評價觀。在“分數至上”教育評價觀的影響下,教學淪為了考試的附庸,學校、教師、學生如泰山壓頂,都在為分數疲于奔命。“重分數,輕能力”、“重智育,輕德育”、“重成才,輕育人”,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目標直接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造成了學生的片面發展。正是在這種狹隘教育評價觀的影響下,分數價值高于人的價值,升學目標取代了人和社會發展的目標,育人的宗旨就這樣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于是,一個個無限豐富、充滿多種發展可能性的生命個體在這個過程中就被抑制甚至被扼殺掉了。如此一來,完全扭曲了教育的功能,背離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在強調創新的知識經濟時代,這不僅僅是教育問題,而且將對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未來構成威脅。因此,必須轉變“分數至上”的教育評價觀。
三、深化改革,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設良好環境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實施素質教育不僅涉及教育觀念的轉變,更是一場涉及社會用人制度、人才培養模式、招生考試制度等方面的綜合性改革。
1.改革社會用人制度。改革社會用人制度,發揮其對素質教育的導向作用。在用人機制上,政府要改革過度追求高學歷的社會用人制度,要從“學歷至上論”轉為“能力中心論”,要制定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的就業政策,為培養新型人才提供政治保障。政府可規定不同崗位相應的人才規格,高中畢業生能勝任的崗位,不需招大專畢業生,大專畢業生能勝任的崗位不需招研究生。同時,政府、企業和社會在招聘、用人、待遇等各方面都應堅持德才兼備原則,公平公正地將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建立以素質和實際能力為準則的人才選拔機制和就業、用人機制,真正從根本上摒棄僅僅以學歷、資質和以分數取人的偏向。
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發展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學家、工程師和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為此,必須調整教育結構,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模式。政府除了要大力發展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外,還要大力發展中高等職業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電大、自考等)。同時,還需溝通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聯接渠道,使中等職業教育、普通高中與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構建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政府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確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比例,今后一個時期總體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
3.改革考試招生制度。素質教育要真正落實,科學評價是關鍵。只有做到科學評價辦學質量,只有建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評價制度,才能引導和促使學校教育回歸素質教育的正常軌道。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要打破以考分多少來評定學生好壞的評價標準,改變將分數作為招生錄取唯一標準的做法,要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進行相應改革。要深化考試內容和形式改革,制定正確的中、高考指導思想和命題原則,試題應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要完善招生錄取辦法,要按照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公平的原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專門人才、創新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制。
4.推進新課程改革?;A教育新課程改革是為了推進素質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中小學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對中小學來說,新課程不僅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而且也有利于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5.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素質教育對中小學提出了教育要立足學生發展,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努力、實踐能力的要求。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把素質教育貫穿到學校每項工作中,落實到課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課堂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載體,課堂教學質量是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要改革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方式,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課堂氣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學有所成,學有所得,學生素質才會有所提高。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政府、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形成強大的合力,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和氛圍,素質教育才能得到全面的實施。
本文作者:馬文琴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