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美術教育論文
一、教師靈活主導教學
多媒體的巧妙運用,再加上教師有意識的控制節奏和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使之升華為一種情感享受,幫助學生掌握了作品的內涵與意境,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結合生活情景,激發學生藝術想象。在中國歷代著名的美術作品中,許多藝術家把作品和自然的形與勢緊密地聯系起來,使藝術的美脫胎于生活,卻還帶著生活鮮活的水滴,映射出絢麗的七色光芒。教師可結合藝術作品,啟發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找尋美、體驗美。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恢弘高遠,奇峻險要猶如“高峰墜石”。宋代《千里江山圖》如“千里陣云”。徐渭的《水墨葡萄》酣暢淋漓、肆意揮灑,讓人如臨萬歲枯藤、花瓣翻飛。教學中,可通過“高峰墜石”、“怪石嶙峋”來形容山水雄奇之美;“花瓣翻飛”反映水墨柔和圓潤之美,從而帶領學生從自然事物靜和動的元素中去領會美術作品的點畫之美,讓學生不僅懂得一切客觀事物的狀態與面貌是締造美的本源,也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美妙傳遞給了學生。
二、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高校美術公選課教學實踐主要通過課堂平臺來完成。所以,美術教學方法的探索就要圍繞著課堂進行。合適的教學方法,再加上靈活的教學思路,完全可以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豐富講授內容,增加學生興趣點。高校美術公選課在教學中,大量繪畫雕塑作品需要講解與闡述,面對的受眾是全校文理院系的選修生,對美術理解程度參差不齊,一些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感覺是難免的。從教育學的角度看,激發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根本在于要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取得成功的關鍵。美術公選課的教師作為授課的主體,應把寓教于樂的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千方百計調動和提升學生對藝術的敏感度,逐漸體驗到藝術作品所蘊含的豐富內涵與趣味性。在授課內容上,加大作品分析的信息量,增加作品的背景知識,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以中國美術史上著名的人物白描長卷《朝元仙仗圖》為例,該作品為宋代著名宗教畫家武宗元所畫,享有盛名,是中國傳統人物繪畫的精品,也是學習中國人物畫的基礎,有無數藝術家為之傾倒、為之癡迷。為了讓學生透徹了解,豐富作品的認知,可增加講解由此畫衍生出的另一幅著名的畫作《八十七神仙卷》。畫卷絹本水墨,八十七個神仙雍容華貴、端莊肅穆,女性的輕盈豐腴與男性威武彪悍形成巧妙的對比與統一,仙樂裊裊、玩佩叮當,線條圓潤灑脫,形象歡快流暢,充滿了吳帶當風的藝術特色。潘天壽給予很高的評價,稱贊此畫作有了一種游動的美,仿佛讓人感覺到空中飄蕩著悠揚的音樂。徐悲鴻有幸收到此畫作,還在畫上加蓋了“悲鴻生命”的印章,足見其彌足珍貴的藝術價值。教師可先結合《八十七神仙卷》動人的背景知識,詳細訴說畫卷歷經千辛萬苦,躲過日寇的狂轟濫炸,在徐悲鴻手中失而復得的傳奇故事。以扣人心弦的緊張情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們明白這些藝術珍品是先輩們冒著生命危險和畢生心血而保存下來的,進而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接著,順勢引導大家關注作品的藝術價值,進一步分析其精妙的構思、傳神流暢的線條、生動超然的氣質。最終,引導學生們在故事和作品中穿插游走,寓教于樂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習效果。
穿插歷史知識,加深作品印象。中國數千年文化創造了難以計數的藝術瑰寶,這些藝術精品浸透著中華民族的靈魂與精神,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之一,華夏兒女為此倍感自豪驕傲。在作品欣賞過程中,教師可將歷史的發展作為課堂講解的主線,沿著這條主線,使歷代精美的藝術作品自然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藝術流變,促進了學生對歷史的反思和對藝術的見解,加深了對作品的印象。以《馬踏飛燕》與《昭陵六駿》欣賞為例,兩件作品皆是以馬作為原型而創作的藝術精品,風格各異,為中國藝術史上不朽的杰作。《馬踏飛燕》創作于東漢,奔馬昂首嘶鳴,舉足騰躍,一只蹄踏在一只飛翔的燕子身上,造型生動自然,鑄造精美。四肢動勢既符合馬的動作習性,又帶有夸張變形的抒情色彩,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畫家以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令世人和藝術家嘆為觀止。《昭陵六駿》是指陜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唐代石刻藝術珍品。教師在講解這兩件作品時,可以結合漢唐兩個王朝歷史的共同點與時代差異,風格迥異的審美觀,分析作品的出處與藝術流變,展示作品的藝術內涵與人文精神。通過歷史背景知識讓學生知道,美術作品是不能從歷史中剝離出來而單獨存在的,借此激發大學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喚起對藝術的喜愛。全方位比較,深入分析了解。對任何事物的學習掌握,都需要找尋其內在的規律,總結出一種合適的方法和技巧,從而獲得最大的成功。高校美術公選課要想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同樣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在美術作品欣賞學習的過程中,要對作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讓學生知道作品的內涵是與時代背景相一致的道理。在教學中,要突出這一理論的精神,對作品進行廣泛分析比對,使學生很快對作品的美學特征及其蘊含的時代精神與審美觀有一個宏觀的了解,有利于進一步的學習鑒賞。以漢代霍去病將軍墓前的《馬踏匈奴》石刻作品為例,作品以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托了人們對英雄的哀思和歌頌,也反映了正處于上升時期的漢朝強大的實力和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透射出漢代人民內心的自信和率真的表白,成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為了加深學生對漢代藝術作品的深入了解,應采用橫向比較、深入剖析的藝術理解手法,結合學校所在地南陽悠久的歷史,特別指明其在兩漢時期為全國五大都市之一,遺留下大量的漢畫像石,擁有全國最大的漢畫像石博物館。然后,選取與《馬踏匈奴》有藝術共性的作品與學生們觀察、探討。在南陽漢畫像石動物類作品中以《獸斗》為代表,虎、熊、牛等以舒展的身軀,粗獷有力的線條和不可遏制的力量,使整個畫面陷入了視覺的激流旋渦當中。通過對作品的對比分析,使學生感受到漢代民族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也體驗了一種漢代特有的具有共性的氣息,就是崇尚陽剛之美和大氣磅礴的英雄主義精神。這是漢代文化的精髓,是學生們欣賞和掌握漢代藝術作品的最佳落腳點。
三、學生作為主體的教學創新
高校美術公選課教學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學生審美能力提高與知識拓寬的一種有效方法,這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在不違背教學基本規律的情況下,科學的課程規劃安排,全面的提高教學質量,重點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是公選課成功的先決條件。在這樣一個先決條件下,教師應進行角色的轉換,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鼓勵其話語權的行使,模糊課堂的概念,延伸教學的空間,給予學生寬泛的學習機會,使學生有平等、自由的生命體驗,樹立起堅定的自信心,素質教育的目的最終得以實現。基于互聯網平臺,打造第二課堂。在21世紀的巨大變革中,互聯網與移動技術很好地促進了信息時代的交流。思維活躍、充滿朝氣的青年人,特別是當代大學生,擁有著對信息技術獨特的敏感度與興趣,對先進的信息技術保持著高度的利用率,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大學教師要學會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大學生的興趣點,為美術公選課做好服務,使課堂在虛擬的空間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也使學生的主動學習不留死角。在這樣的理念下,大學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在互聯網上開通微博,建立公共美術欣賞課的網頁和藝術論壇,定期就著名的美術名作與學生展開專項討論,使第二課堂變成教學的有力補充。大學生在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中,增加了個人情感的表達與話語權,提升了學習的主動性,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樹立了自信心,教學效果立竿見影。挖掘特色美術教育,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作品賞析中,教師的講授意義重大,但更應看到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巨大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格局一定要打破,教師應利用更多的美術教育資源深入挖掘提煉,采用“1+1”教學模式,因材施教,讓學生參與實踐,逐步引導和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與審美習慣。以民間美術剪紙為例,可結合理論知識,深入淺出,為學生講解剪紙藝術的規律。邀請研究剪紙藝術的專家、教授現場為學生講授剪紙的風格與特點,并聯系民間剪紙藝人走上大學講堂,用本色語言講述創作感想,當場示范剪紙過程。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參與,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這種教學形式體現出了活潑、生動的氛圍,彌補了傳統課堂的不足,促成學生與教師的課堂互動。走進生活,鼓勵學生進行美術情感體驗。針對美術公選課中有學生側重于聽和看等以課本為主的傳統學習方式,輕視在審美情感上的聯想與體驗。可以考慮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的進度與內容,利用學校所在地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和民間美術資源,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實地參觀學習。讓學生感受祖國博大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領略精美藝術品的迷人魅力,既增加對美術作品的認識,也加深了生命的體驗。新教學形式改善了學生對藝術的陌生度,審美情感相對穩定和豐富,也激發了探求美的熱情,從而提高了大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和人文素養。
四、結語
美術公選課教學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提高與造就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方面,具有獨到的作用。高校美術公選課的開展也是大學生人文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高校素質教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提高大學生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對當代大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美術本身具有極強歷史傳承性和深厚文化底蘊,是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很好載體。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教學的過程尤其顯得重要。教師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促使大學生在掌握美術基本知識的同時,也看到美術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所具有的內在創造性與再生能力,進而產生維護歷史傳承的責任感,樹立起堅定的自信心,自覺推動社會文明的健康發展。教師在繼承優秀教學傳統的同時,消除了學生對于藝術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激發起對藝術的熱愛,進一步提升了審美能力。此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促使大學生對美術作品產生共鳴,培養了獨立的創造性思維,鍛煉了實踐動手能力,也讓更多的人了解藝術成為可能。不斷加以改革和創新,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使高校公選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更加科學,教學效果更有成效,這種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值得肯定。
本文作者:楊雄飛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