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經濟管理論文
一、基地現狀及成因
1.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重硬件,輕軟件。現有實踐教學基地在設備更新換代,周邊環境配套等方面做了一定努力。但仍存在校外實踐教學任務與校內實踐教學計劃脫節;實踐教學大綱、實踐指導書、實踐教材等有待于做進一步適合繼續教育學生學習特點的整理與規范;包括文化等繼續教育軟實力建設亟待加強等問題。因此,需要在職業環境氛圍營造、規章制度建立健全、管理體制人性化、運行機制靈活性等方面做出改進。
2.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缺乏穩定且具實踐經驗的師資與管理隊伍。長期“重理論,輕實踐”思想,使相當部分從事理論教學的教師,難以在綜合性、時效性、靈活性、仿真性、系統性較強的校外實踐教學中發揮更大作用;繼續教育發展逐漸被邊緣化的現實,更阻礙了教師的能動性發揮。如校外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題目假設性居多,真正能結合經濟管理運行規律,體現經濟管理運作環節,注重產、學、研橫向及縱向聯系的綜合性、設計性題目較少,因而難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創新創業能力。
3.合作方的觀念差異阻礙了校外基地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建立。隨著社會經濟活動主體的自主權不斷擴大,單純靠傳統行政命令安排學生校外實踐既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更不符合學科建設與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再加上相關單位無法從中獲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且認為繼續教育畢竟不如正規院系響亮,故大多數單位通常以各種借口不愿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即使勉強答應也因諸多因素影響而投入不足、管理不好。同時繼續教育學生的實際特點使雙方在指導思想、運作理念、投入區劃、責任分擔等方面存在相當分歧,導致長效合作機制尚未真正形成,很難達成互利共贏局面。
二、基地建設原則
1.突出行業、專業與職業特色。生存發展壓力的增大,使個體對自身職業發展定位更加關注經濟活動各環節及規律。繼續教育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在建設經濟管理類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時,就須充分認識到行業、專業特色的重要性,在人員配備、場地選擇、計劃指導、時間安排、考核評價、合作伙伴篩選等方面,做代表性的優化組合,從而突出自身專業、行業與載體特色,以促進個體更好地適應自身職業發展規劃需求,凸顯繼續教育開放式、多元化、多層次的教學效果。
2.建設基地項目庫,施行動態管理。社會發展的全球化,知識信息的集成化,技術技能的創新化,生活方式的快餐化,價值觀念的多維化,加深了繼續教育對象投身實踐的難度。按發展理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科學技術創新程度,個體職業規劃要求,以及學生和社會單位反饋情況,建立起信息完備的可建型基地項目庫;基地建設還應依據企事業競爭發展結果,在綜合評價基礎上,遵循優勝劣汰原則,實行動態化管理,推進繼續教育市場化體制機制建設。
3.堅持與時俱進,秉承綜合與開放。繼續教育體現著時代先進教育理念與技術進步,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必須在規劃設計、課程安排、項目實施等方面凸顯時代氣息,真正成為學科與專業發展引領者;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能得以生存發展,關鍵是遵循繼續教育學習者特點,以實現基地綜合化目標,即必須按照實踐手段和環境仿真化、訓練內容統和化、技能訓練專業化、綜合素質行業達標化、基地功能模塊化的要求來進行基地建設、發展與評估;信息交流互動是基地得以持續的核心,因此,必須加強與更多專業基地及社會經營活動主體的溝通互聯,形成基地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開放,展現出基地體系的作用。
三、基地建設模式
1.傳統型。繼續教育學習者對自身及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已有一定了解,他們對前沿知識的探索興趣最初都來源于相關人員富于實踐經驗的生動講解,都脫胎于對經濟實踐、社會經驗的充分認識與提高升華。因此,由學院或教師個人出面直接聯系社會經濟活動主體,按照某種傳統規矩建立起常規實踐場所,進而依據雙方都能接受的條件建立起常規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2.合作共贏型。繼續教育主管部門可依托政府,通過搭建產學研平臺,成立有經濟管理專家、企事業技術專家、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學院學科帶頭人、教師、實驗室管理人員、學生代表等參加的專業委員會,加強對經濟管理類學科專業、就業前景、人才需求、技術發展、理論前沿等方面信息的了解,在使行業、企事業專家人員直接參與學校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學生隊伍建設工作的同時,使學生能更深入融合到社會經濟活動主體的具體生產經營環節之中,為實現互利共贏打下基礎。
3.網絡結構型。經濟管理專業學生不僅需要扎實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更需豐富實踐經驗,需對復雜經濟社會現象進行快速準確的判斷分析與研究解決,加之繼續教育學習者學習背景、價值取向的差異化,更決定了他們具有管理型、技能型、職業型的綜合技術人才特征。因此,開展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必須積極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實踐基地網絡,形成多專業、跨行業的網狀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基地之間應注意資源協調整合利用,最終體現出“一專多能、一技多用”的體系實踐效果。
4.模塊組合型。依據經濟管理專業學科及繼續教育學習者特性,抽象出其共有特征,以此建立起模塊式數據信息特征庫,再通過與社會經濟活動主體的溝通協調,建立起模塊化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這種基地就是具有較為統一的基本環境要求、實踐培訓內容、實踐目的與目標、實踐方法與手段、實踐評價標準與考核要求等,然后根據不同學生或專業的具體要求,進行靈活的隨機編組與調整,以達到基地功能的體系釋放。同時學生也可通過不同功能模塊組合,體會不同環境下對個人素質的要求,并能真實還原社會生活場景需要,從而提高自身應對不同實際需要的能力。
本文作者:楊安、馮清平 單位:重慶大學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