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家庭教育論文
1重視兒童早期的生活經驗,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1)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是兒童成長第一個環境,兒童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中占主導的基調和感受對兒童的人格的形成有著特殊的意義。有研究表明,家庭中的情感如果和諧,兒童就會感到友愛、被人接受、受到欣賞,他就能感到安全,慢慢地,兒童也就學會對別人報以友愛的態度,會欣賞別人,有容納別人的胸懷、活潑外向、自尊、自立、較受朋友尊重、有獨立處事的能力。反之,在充滿爭吵、壓抑的家庭環境下生長的兒童,感受較多的是壓制、斗爭和忽視,無法從家庭中得到愛撫、溫暖和安全感,這樣的兒童成年之后,所形成的性格大多是對人對事的冷漠,對社會的仇視,甚至產生厭世、憤世嫉俗等心理障礙。
(2)完善父母的人格結構。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中,最高一級的“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是自我社會化的產物。“超我基本上體現著一個人童年期的影響,即父母對他的撫養、教育的影響,和他對父母的依賴的影響”。③可見,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兒童會作為父母的繼任者,以同樣的方式塑造超我。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思想和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3)建立恰當的親子關系。弗洛伊德以性欲論為基礎,把人的發展分為五個時期,其中在第三個時期即性器官期(3~5歲),童年早期的性欲達到頂點并臨近終結。男孩進入“伊狄普斯情結”即“戀母情結”階段,女孩進入了“愛烈屈拉情結”即“戀父情結”,這兩種情結都是兒童對父母中的異性一方產生強烈的依戀感,而對父母中同性的一方表示強烈的嫉妒或厭惡感。父母親不可對異性的孩子過渡的溺愛,防止他們形成對異性父母的依戀,影響以后的社會交往。同時也不可太嚴厲,因為人們最初的性別角色意識都是從父母那兒學來的,對于男孩來說,從“戀母情結”中掙脫開,并從父親那里學習男性角色,對于女孩來說,從“戀父情結”中掙脫出來,從母親那里習得女性角色,這是以后分別形成男性品質和女性品質的必要前提。所以,父母親與兒童的融洽相處,并進行有意識地關注和引導,使兒童形成正常的人格,防止兒童形成“偏執型人格”。
2尊重兒童的精神世界,關注兒童的心理衛生
(1)善于辨別兒童的異常反應。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身上的沖突是普遍存在的。在本我向自我發展及超我初步形成的過程中,兒童有了辨別善惡、是非的能力,有些想法或經歷的事情是不合理的、令人生厭的、不符合社會規范的,由于找不到可以訴說的人,或是礙于各種原因不愿意說出來,兒童會有意識的把他壓制在內心深處,有時是通過身體的各種癥狀表現出來。弗洛伊德指出“壓抑的動機和目的不過是為了避免不愉快……他通常創造出替代形成。”④鑒于此,做家長的要善于觀察兒童日常的異常表現,如有的兒童一要去幼兒園就聲稱肚子痛;媽媽要出遠門的時候兒童就會發燒。這時父母親就要找出兒童身體不適的真正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幫助兒童克服心理障礙。
(2)重視對兒童的情緒的疏導。精神分析學說的基本觀點之一是,天生的欲望是一切機體生存的基礎,兒童的本能欲望如被過度壓抑和束縛,可導致教育的失敗甚至心理變態。良好的情緒反映了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協調性,它可以使人的身心都處于積極的健康狀態,有助于個體的行為適應和心理健康。相反,消極的情緒則會使兒童的心理體驗失去平衡,還會造成生理機能的失調。在很多的家庭教育中,教育男孩“男子漢流血不流淚”,教育女孩“不可以大聲說話,隨意發脾氣”。要知道,得不到表達和宣泄的情感仍然會維系在記憶中,久而久之,則會消極的情緒體驗占主導地位,有損兒童的身心發展。所以,家庭中要形成一種支持兒童游戲自由,話語自由的氛圍。
(3)對兒童實施正確的性教育。弗洛伊德認為性是人的生活動力的根本原點,甚至是人類文明的最深刻的精神動力,從嬰兒開始就影響著人的心理和行為。弗洛伊德說過,“隨著經驗的日益積累,我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情感刺激都會引起神經癥病象,引起這一類病象的,通常只是性的情感刺激,即眼下經歷的性沖突,或者早年性經驗的結果。”⑤他堅持認為,在童年時期就有性活動的身體標志。由此,他提倡對兒童進行性啟蒙及性教育。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羞于跟孩子談“性”,導致孩子獲得一些關于性的錯誤經驗,如接吻就會生孩子,孩子是從肛門里生出來的,父母的性行為是強者對弱者的處罰,即弗洛伊德所稱的“性交的施虐狂觀”等等。因此,父母要認識到,性知識和其他知識一樣,對兒童不可談性色變,更不可以呵斥和鄙視的態度對待兒童的性好奇,不要造成兒童對性的神秘感,最好能用兒童能理解的方式給兒童講解科學的性知識,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能順利度過每一個“性欲期”。
總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蘊含大量的教育信息,為父母們如何看待孩子的童年、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關鍵期”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本文作者:王區區 單位: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