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互聯網
1文化管理主體的新構成
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興起,讓公眾能夠隨時隨地享有便捷公共文化服務的同時,也使得文化批評權力不再限于主流媒體。在天涯論壇、豆瓣等網站上出現一個又一個文藝評論小組,這種小組的版主或者網絡編輯成為新基層文化管理的“第一道門”。而在以前,這種“把關人”都由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專業人士組成,無論是審美鑒賞能力還是理論儲備都要達到一定的水平,但隨著傳播渠道的增多,這個主體不再是專家學者的專利,主體的專業身份也不再是衡量正確與否的標準。例如,盡管發表在傳統報刊雜志的文藝評論也可以借助網絡得以傳播,也會起一定的引領作用,但互動媒體的發展使得主動搜索這類評論的受眾越來越少,大部分真正能產生影響的文藝評論往往出現在社區論壇甚至是微博之上。
據最新數據統計,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互聯網網民數量已達5.64億人,手機網民數量4.2億人,微博用戶3.09億個,而曾經的大眾雜志如《大眾電影》的發行量現在已經不到3萬份,這與網民基數甚至是單個明星千萬粉絲量相比,誰的影響更廣泛、更迅速不言而喻。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每個成為熱點的文化事件的背后存在著大量普通觀眾的跟帖、投票、評論,在這個圈子里,主流評論或因為放不下身段,或因為“無暇”參與而往往顯得無力,喪失了影響力。而就在這個傳統管理主體“不在場”的領域里,意見表達渠道的變化使得“把關人”的作用大打折扣,許多出位的言論甚至來不及判斷真實意圖就在微博上迅速傳播,這為今天的文化管理增添了很多不確定因素。
2文化管理客體的新特點
門檻降低使得虛擬網絡為現實社會提供了數量驚人的文化產品。在各種藝術網站、文學論壇、視頻網站上,除了把傳統意義上以具體物質媒介為載體的文化產品作為內容掛到網上,還有網絡游戲、網友自己創作的小說、音樂甚至自己拍攝的電影。此類文化產品沒有技術要求,創作成本極低,質量也是泥沙俱下,雖然偶爾會有佳作,但大量作品都是“快餐文化”,甚至連“文化”都算不上,如果想對浩如煙海的網絡文化具體內容有一個全面了解,也只有望洋興嘆了。這種文化管理客體還呈現越來越娛樂化的傾向,很難界定是不是屬于文化管理的范疇。“文化祛魅”一方面使得大眾品味走上前臺,同時也帶來了對正統文化的“惡搞”,如對《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評論已經和《無極》這部電影沒有什么關系。還有對韓寒創作水平質疑的各種“大戰”,如本在“白韓”論戰中各路批評聲音還涉及藝術,但到了“方韓”論戰那里焦點竟演變成韓寒的真實身高,韓寒的行為也幾次上了娛樂版的頭條。
一些對“80后”文學家作品解讀的嚴肅批評被淹沒在“倒韓”和“挺韓”的對罵聲中,盡顯錯位的無聊。此外,新媒介技術還使得文化管理對象呈現出一個新特點,那就是網絡上的一些藝術作品如果沒有固化到物質媒介上(如印刷品、拷貝等),就會有變化或消失的可能。如一些網絡小說如果出現有爭議的情節,或受到負面評論過多時作者往往會主動修改原版,這給網絡管理者也帶來了很大的管理難度,像這種隨情勢變化而體現出來的“互動交流”成為新時代文化管理對象“易變性”的一種體現。
通過前面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新媒介技術對文化發展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互聯網文化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雙向式傳播的“互動性”使得互聯網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能與受眾群體互動。好的一方面是“大眾”可以有更多機會積極參與文化的生產、傳播、評鑒過程;不利的方面是由于隨意表達太多而有深度的引導太少,個人好惡干預理性判斷,在互聯網文化管理上容易出現失控的現象。但新技術帶來的新變化并不是洪水猛獸,本文只是希望現階段的文化管理者能抓住機遇,跟上時代步伐,不被虛幻浮華迷障雙眼,通過全體文化工作者的實際行動,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的整體文化素養,傳遞中華民族的正能量。
本文作者:齊麗斯 單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