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建設論文
1現階段農民主體性的特征
1.1農民的自主性缺失
農民自主性表現在農民能夠按照自身的需求和意愿自主規劃、選擇勞動方式,自主支配自己的勞動對象,自由自主地安排生產活動并享受自身的勞動成果、自主參與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的權利。但是我國古代內省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從民族心理層面束縛著國民主體性的張揚。受封建思想的影響,農民群體形成了自身的一種深層文化機制———強大而沉重的日常生活結構。人民完全憑借形成的傳統、生活習慣、社會常識和經驗組織生產和生活,周而復始,活動主體具有濃厚的自然性、封閉性、自在行和非歷史性的特征。農民處于一種喪失主體地位的、被動的順從和承受的地位,整個農村的政治生活表現出一種“畸形”的和諧。對于重大目標的建設,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都沒有得到好的享受。
1.2農民的自為性缺失
農民自為性表現為在林業生態建設中需要有目的和科學性地進行生產活動,遵守林業生態建設的客觀規律,把自主意識積極地付諸于行動并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發展需要,以實現自身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價值。農民是林業生態建設的主體,廣大農民具有無窮的智慧和力量。但是農民缺乏發揮主體能力的平臺,在事關自身長遠利益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投勞上缺乏深刻的思考,群體性意識嚴重,缺乏客體的實踐能力和改造動力,自身思想局限在狹隘、固定的范圍內。
1.3農民的創新性缺失
在林業生態建設中,農民的主體創造性表現為在改變自己命運和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所體現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造性勞動,在創造中不斷地實現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而目前農民對林業生態建設的長遠認識和重要性并不明確,完全是由政府主導行動,自身沒有機會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來參與林業生態建設,造成了我國農民的創新性和激情難以得到發揮。
2農民主體性缺失的原因
2.1歷史原因
一是傳統的生產模式成為農民主體性形成的障礙。在價值觀念上,自然經濟使得人們形成以平均主義為特點,自給自足的觀念體系;在思維方式上規模狹小的自然經濟導致人們的認識水平低下、活動范圍狹隘,從而決定了人們的思維的經驗性、直觀性和不系統性。二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主張重義理輕利欲,宗族至上觀,中國傳統的家族本位的宗法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地影響著中國的農民。農民把家族看成是自己利益的代表,一切行為以家族為依照,從而忽略了自身主體性意識的培養。同時在社會的發展中,農民作為一個“理性人”具有搭便車的行為。三是在傳統的政治制度的束縛無情的剝奪了農民的主體地位,使得他們的主體性被囚禁在傳統的政治體制中。
2.2現實原因
一是認識障礙。首先,在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農民的主體地位經常被忽視,地方決策者缺乏對農民的充分信任,不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其次,農民對自身的主體地位缺乏一個清醒的認識,在農民看來,林業生態建設是政府的事情,自己慢慢地放棄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二是經濟障礙。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城鄉、區域之間發展不均衡,農民在社會、知識、資金等方面沒有辦法實現完全自主,農民主體性的形成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農民只有在林業生態建設中得到了實惠,他們的積極性才會調動起來,農民的主體性才會發揮出來。三是體制障礙。現有的戶籍、土地、教育、社保等制度性壁壘既打擊了農民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性也損害了農民的合法權益。戶籍管理制度城鄉分割,社會教育制度不公平,公共服務制度差異明顯沒能充分體現國民待遇原則和社會公平原則。四是農村教育文化事業落后,在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占了大部分,不利于新思想、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接受和學習,這些嚴重阻礙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我國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導致其在林業生態建設中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五是農村基層民主不健全,影響農民主體性的發揮。我國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淡薄,由于農民長期受封建殘余意識的影響,農村民主法治缺少宣傳,導致了農民對民主的信任程度、參與程度、珍惜程度都明顯不足。
2.3自身原因
我國農民缺少自主創新的精神。一方面是由于農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和創新性被傳統的計劃經濟抹殺;另一方面是國家的政策環境使農民對國家產生依賴性,從而喪失了個體的獨立性而無法形成自主創新性。
3農民主體性的構建
3.1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要改善民生,需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不斷解放農民的思想,更新觀念,使得被束縛已久的主體性能夠得到釋放。決策者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性農民是林業生態建設的直接受益人,他們比其他任何人都有愿望和動力去全面權衡涉及自身的長遠利益與現實利益、從而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合理判斷。林業生態建設如果沒有廣大農民群眾積極、主動和創造性的參與,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也很難發揮效果。發揮農民的主體性首先政府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發揚民主,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社會文化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參與林業生態建設的力度,從而科學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林業生態建設順利進行。
3.2優化社會管理體制
要有序推進農村個體土地管理改革、戶籍改革和教育平等,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服務體制,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保障農民的基本政治權利,資源合理分配,產權自主,培育農民自制組織,為農民主體性的發揮提供制度保障。
3.3深化農村生產關系改革
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生產關系,堅持城鄉一體化的格局,在推進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深化林業改革加強農民自身林業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林業經濟合作組織,為現代林業生態提供制度保障。
3.4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農村基礎教育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關鍵,政府要加強加快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切實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大力加強林業生態文化建設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在精神形態上轉變思維方式,樹立農民的生態價值觀、體現人文關懷;在物質形態上轉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在制度形態上加強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引導人們愛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4現有文獻的貢獻和不足
4.1現有文獻的貢獻
國內學者對主體性內涵進行了引申和拓展,提出和研究農民主體性問題,對農民主體性的基本觀點和實質意蘊作了有深度的探討,研究了當前農民主體性現狀,將主體性缺失的原因作了闡明,并延伸至農民主體性的構建以及未來走向,分析了目前農民的主體性對于建設林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并對構建農民的主體性做出了深刻的思考,為林業生態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4.2現有文獻的不足
研究視角上,研究者大多根據國內外農村建設中農民主體性的研究現狀,依照現在政策的需求來探討目前我國農民主體性的特征,而沒有從林業生態建設的角度來看待農民的主體性,即對農民在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其自身需求、自身建設和自我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很少,對農民如何從自身角度來構建和發揮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主體性的研究更是鮮見。因此,就值得從農民的視角,深入開展林業生態建設中農民主體性的研究。研究方法上,已有的研究多立足于國家政策的角度,參照國外農村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來分析農民的主體性的現狀,對于我國林業生態建設中農民主體性缺失的原因缺少系統的分析,其中的少量定性研究中嚴謹性和可操作性也較差。另外,目前關于農民主體性的研究中量化分析水平很低,沒有將農民主體性的研究由定性轉為定量。研究內容上,多集中在對農民主體性的內涵,缺失原因,發揮主體性的必要性等方面,但是對于農民主體性的構建則缺乏系統嚴謹的分析和歸納概括,對于農民對主體性的自我認知以及農民如何在林業生態建設的實踐過程中發揮自身的主體性等方面的研究則幾乎空白。
5前景及展望
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未來研究需要不斷彌補各方面不足,因此農民主體性研究的發展趨勢主要是以下3方面:①繼續對農民主體性的理論研究進行不斷地完善和創新,用于指導我國林業生態的建設。②不斷加強對個案的研究。由于農民主體性研究覆蓋面廣,在林業生態建設的不同階段需要進行不同的對策處理,此外,加強個案研究還可以彌補綜合研究的不足,有利于對個體做出全面、綜合的研究。③量化分析水平將不斷提高。隨著個案研究的深入,量化研究方法將得到不斷優化,將農民主體性的研究由定性轉為定量。
本文作者:谷鵬、支玲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