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古代文學論文
一、QK17-2段塞流捕集器改造
QK17-2氣田位于渤海灣,已進入生產后期階段,產出液含水量逐年增高,開始出現段塞流,不利于穩定生產,同時存在分離器處理能力低于產量的問題,需要在原處理系統加入新的氣液處理設施。如果增設一個傳統分離器,將需要超過40m2的甲板面積,需要大筆投資,并且QK17-2是一座老平臺,已沒有如此大的額外面積,因此,采用新型高效分離器解決這一問題。
該分離器由一個管狀圓柱體和GLCC整合而成。當產出液從立管流入平臺時,首先進入該分離器,其中的重組分液體,在下傾管段中進入圓柱體,隨后流入GLCC進行下一步處理,而輕組分氣體則直接流入GLCC上部,經過捕霧器后進入氣體處理系統(圖1)。為此,需要在原處理系統中增加3個設備:①管狀圓柱體,用于接收液體,并引導其流向GLCC,氣體較少從中經過。其入口直徑12″,出口直徑8″,主體直徑16″,高度1000mm。GLCC:用于進一步處理氣體和液體,其入口直徑12″,出口直徑8″,氣體出口直徑4″,高度2500mm。捕霧器:用于捕捉氣體攜帶的液體,直徑800mm,固定于分離器2200mm的高度上。其中:1″=25.4mm。整套系統需要一套對應的控制系統(如GLCC控制系統),當段塞來臨時,在不同的入口氣液流量下,通過控制和調節不同閥門,實現段塞的合理控制。
原氣體處理系統經過改造后,液體處理能力達到6000m3/d,氣體處理能力達到120000sm3/d,均有顯著的提高,而且出口流體達到了以下標準:氣體攜液量低于50mg/m3,水中含油量低于1000mg/kg。因而同時解決了段塞問題和處理量問題。本次改造,沒有采用需占用大量甲板面積的傳統分離器,而是采用占地僅3m2的一系列設備,實現了段塞控制和流體處理的雙重功能。該系統在QK17-2平臺上一直順利運行,相比傳統方法,節約了70%的支出。
二、文昌油田自動節流裝置
文昌油田位于南海,采用固定平臺+FPSO的方式開發,來自周圍平臺的幾條管道將產出液輸送至FPSO集中處理(圖3)。最近幾年,WC14-3平臺登陸FPSO的立管開始出現段塞,因而增大了FPSO的油氣處理難度。此外,由于FPSO采用燃氣透平發電,如果立管中發生嚴重段塞,氣體將很難及時通過分離器進入透平供給發電,燃氣透平發電則切換為應急柴油發電,不但給生產帶來不便,而且消耗了柴油,經濟性差。因FPSO沒有太大的改造空間,不得不探索其他方法解決問題。
現場工程師最初采用手動節流方法,但確定正確的閥門開度并不容易,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調節,一旦生產工況有變,又需要重新尋找合適的閥門開度。為了使控制系統工作更加高效,設計了一套自動節流系統。該系統基于PID控制機理開發,根據WC14-3海底管道入口壓力進行調節控制,閥門開度為被調節參數,PID用于計算閥門開度的差別。在程序中,采用一個略大和略小的閥門開度區間,以便更快地穩定壓力波動,并使壓力更接近設定點。
閥門開度的自動調節,在程序中宜采用立管底部的管道壓力波動作為調節依據,但立管底部并未安裝壓力檢測點。而在立管底部安裝壓力監測裝置,不僅昂貴,而且需暫時停產并存在后續安全風險,不可行。因此,采用WC14-3海底管道入口壓力作為計算依據。為此,將下列信號引入程序中:WC14-3海底管道入口壓力、WC14-3海底管道出口壓力、閥門開度輸入值、閥門開度輸出值、氣體流量(與燃氣透平密切相關),采集這些控制信號并連接到系統中,在中控室進行實時監測。
經過一個月的測試,自動節流系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1)。管道入口壓力平均降低了6%,不僅有利于工藝處理系統的穩定,而且降低了井口回壓,有利于產量的提高;最低氣體流量提高了8.2%,氣體流量更加穩定,這意味著燃氣透平可以更穩定地工作。可見,通過采用自動節流系統,多相流立管段塞的不利影響得以克服,提高了生產系統的安全性,自動控制系統因而展現了良好的段塞控制能力。
三、X油田氣舉系統
X油田是位于西非的一個深水油田,其產出液由8km海底管道輸送至回接的FPSO,生產期內GOR約100。在油田投產初期,因產量較低,以及在油田生產后期,因產出液含水量較高,1400m混輸立管中可能出現嚴重段塞問題。由于臨近油氣田氣源充足,因此采用氣舉法消除段塞。
在設計階段,采用OLGA分析海底管道和立管的流動安全。以早期投產工況為例,首先確定最低流量,以保證流動處于安全、穩定、高效的區間內。針對管匯、海底管道、立管、段塞流捕集器建模,以5kpbd(1kpbd=159m3/d)流量為步長進行計算,以最大入口壓力最低時的流量為最低流量,其值為30kpbd(圖4)。若流量低于30kpbd,則需采取措施消除段塞。將注氣系統添加到OLGA模型中,即可計算求得所需的注氣率。
用于氣舉的氣體與外輸氣體相同,經節流和加熱后注入氣體環空。注氣環空位于立管內,立管為PIP柔性管。自外而內,立管各層依次為保溫層、外管、注氣環空、內管。生產流體從內管向上流動,注入的氣體從環空流到立管底部。注氣環空和內管的交界處在立管底部,氣體由此進入內管,舉升內管產出液,使嚴重段塞流得到控制。在立管底部,液塞被注入的氣體擾亂,成為分散流,產出液也獲得了注入氣體所提供的額外動力,流動更為順暢和連續。盡管注氣系統十分昂貴,但其不僅解決了段塞問題,而且有利于產量的提高,對油田生產具有積極的意義。
四、結論
為了解決海洋石油多相流立管的嚴重段塞問題,針對具體項目,應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不同段塞控制方案的優缺點,充分考慮空間、投資、資源、安裝和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對各種方案進行綜合比選,進而確定適用有效的段塞控制方法:如果段塞不嚴重,采用簡單的人工節流調節即可滿足要求;如果工程為改造項目,則需要考慮平臺空間和現有設備的限制,GLCC或自動節流方法可能成為很好的選擇;如果氣源較豐富,氣舉方法可能成為潛在的解決方案;對于某些深水水下生產系統,采用水下分離可以避免嚴重段塞。(本文圖、表略)
本文作者:程兵 李彥輝 李清平 陳紹凱 單位:中海油研究總院 中國海油伊拉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