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美術
讓學生的雙眼發現美觀察,就是對事物或現象仔細的察看。
很多小學生因受到觀察對象外部特征的影響,或受到個人情緒、興趣的支配,或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很難自覺地、持久地觀察某一事物,往往出現觀察錯位、頻繁更換觀察對象的表現。同時,當教師為學生提供不同的觀察對象時,他們不會將感覺轉化為知覺,不會用簡單的色彩、線條等美術符號進行記錄。
對此,筆者在美術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幾點對策:
一、引領學生有針對性地觀察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觀察的對象有所不同。筆者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引領他們有針對性地觀察事物。低年級的學生觀察能力相對較直觀、簡單,筆者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一些相對靜止、顏色鮮艷、輪廓大而清晰的物體,如花瓶、書包、文具盒、汽車、校園里的高樓、大自然中的樹木、特征明顯的蝴蝶和蜻蜓等;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筆者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一些比較復雜、有細節的物體,如車庫里的自行車、校園全景、我的同學、我的老師等;高年級學生應該觀察動態的事物、比例的把握和遠景的描述等。在選擇觀察對象時,不僅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要符合學生的觀察認知規律。
二、引領學生有情趣地觀察大自然是神奇多彩的,具有新鮮而巨大的魅力。大自然也是個無拘無束、充滿趣味的觀察課堂,它的一草一木、鳥獸蟲魚都是學生喜歡觀察的對象,能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同時,豐富的色彩、動靜的結合還能調動學生使用更多的感官去觀察。筆者常把學生帶進大自然的懷抱,讓他們仔細觀察,使學生從大自然中尋找美、發現美、采擷美,從而激發學生的情趣,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另外,筆者還通過靈活多樣的游戲教學手段,如找別扭、摸物背形、亮眼睛等游戲,讓學生在有趣的觀察體驗中,主動地去看、去聽、去觸摸,由觀察產生情趣,由情趣引發觀察。
三、引領學生有目的地觀察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是否明確,將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為了讓學生進行有效的觀察,筆者總要向學生提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讓學生明確觀察的對象和觀察的方式,使學生逐步學會觀察與學習和生活有關的事物,進而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低年級學生善于從點入手,筆者便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低年級學生抓住觀察對象的幾個重要特征,引導學生遵循一定的規律,從而更有效地觀察事物。
由于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筆者便引領他們從物體的特征、形狀、顏色、比例及空間關系等方面進行觀察,要求他們由一般的觀察逐漸進入細微的觀察。
四、引領學生有規律地觀察所謂有規律的觀察,就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事物時,先觀察事物的整體,再深入局部進行細致的觀察,最后又回到整體上來觀察。整體觀察是為了把握整體物質框架結構和物質虛實等;局部細致觀察是為了把握事物的個性特征。細致的觀察既可以讓學生感悟到“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又使學生在描繪同一對象時,彰顯不同的藝術生命和藝術個性。
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快速地記錄整體觀察的總體印象,然后畫出自己最感興趣的細節,促使學生的注意力由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換。最后回到整體是為了把局部納入整體之中,避免強調個性而忽略總體效果。
因此在美術教學中,筆者總是想方設法地引領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回到整體,有規律地進行觀察。一位著名雕塑家曾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可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遠比知識、技能的傳授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