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宏觀經濟學論文
通貨的波動對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和政府政策的制定執行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較高的通貨膨脹容易導致價格和價值的背離,使得資源配置低效,財富由低收入階層轉移向高收入階層,加大了兩極分化。同時,由于通貨膨脹稅的存在,使得市場資源過多向政府轉移,喪失了市場運行效率。通貨膨脹的存在使得國民收入遭受了一定得損失,通貨膨脹存在較大的福利成本。為了有效的治理通貨膨脹,降低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需要從引起我國通脹的根源入手進行分析。
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分析
經典理論將通貨膨脹的成因分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進型、結構性等多種,在此不再贅述。本文擬從商品市場、貨幣市場兩方面探討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
(一)商品市場失衡
為治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緊縮,我國從1998年開始采取了雙松的貨幣、財政政策。至2008年初,因家庭收入增加導致消費需求增加,低利率政策促進了私人投資的發展,積極的財政政策拉動了政府需求,同時外部環境的轉好使得我國經常賬戶順差加大。以上四方面因素導致商品市場總需求大于總供給,使得通脹率水平屢創新高,對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損失,根據補償變量模型測算的通脹福利成本達到2706.7258億元;受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及2009年開始的歐債危機的影響,中國商品市場的總需求水平在2008年下半年出現拐點,并持續下跌,有效需求不足致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由此可以看出,近十多年中國物價波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市場總供求不平衡所導致的。
(二)貨幣市場失衡
中國2011年的GDP水平是2000年的4.77倍,而2011年狹義貨幣余額Ml是2000年的5.45倍,廣義貨幣余額MZ是2000年的6.33倍。貨幣的發行速度遠遠快于經濟的增長速度。貨幣市場貨幣供給過剩,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也是通貨膨脹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進一步分析,之所以出現貨幣供給過多的現象,其直接原因是在于我國人民銀行為維持國際收支資本與金融項目管制所采取的銀行結售匯制。在這種體制下,人民銀行規定商業的最高外幣持有量,一旦超過上限,必須出售給人民銀行。在中國持續大量的國際收支順差情況下,我國外貿企業獲得了大量的外幣資金,由于沒有有效地外幣投資渠道,只能出售給商業銀行,最終由中國人民銀行被動的購入外匯,投放基礎貨幣,形成外匯占款,導致通脹發生。為了調整物價水平,促進經濟增長,我國政府在2000年至2012年期間,19次調整利率水平,37次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但未達到預期效果。其根源是目前所采取的政策可以調節因商品市場失衡所導致的通貨膨脹,但對外匯占款無效。
外匯占款對通貨膨脹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理論模型構:建首先,根據貨幣數量理論,在貨幣需求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一國物價水平是本國的貨幣供應量的穩定函數,即:P二k.Ms(2.1)其中,P為物價水平,M。為一國的貨幣供應量。其次,根據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一國的貨幣供應量受兩方面因素影響,即:M:=m(D+R)(2.2)其中,D指國內提供的貨幣供應基數,即中央銀行的國內信貸;R是來自外國的貨幣供應基數,它指央行因國際收支盈余所投放的基礎貨幣;m為貨幣乘數。則m*R即外匯占款部分。由式(2.1)、(2.2)可得物價水平與外匯占款間存在線性數量關系。表示為: 其中,MR為外匯占款,C為常數項。(二)數據的選取:考慮經濟運行情況、政策連貫性及數據的可得性,擬考察中國經濟2000年至2011年期間的半年度數據時間序列。其中,物價水平以CP工指數代表。為保證數據連貫性,采取對數函數形式計算。具體數據見表2一1(表略)。(三)參數估計:將表2一1取相應對數,對于式(2.3)使用OLS進行參數進行估計,得結果見表2一2(表略)。函數取雙對數形式時,回歸結果為:InP=1.390191+O.Ogl235ln刀入(2.4)(三)數據分析:從表2一2及式(2.4)可以看出,一國通貨膨脹與外匯占款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其彈性關系為0.09,整個模型擬合優度達到0.9989,擬合良好。
結論及建議
在貨幣需求穩定的情況下,我國的外匯占款與通貨膨脹存在正相關關系。在銀行結售匯制下,持續巨額的國際收支順差增加了我國外匯儲備的同時,外匯占款的存在導致了貨幣市場貨幣供給過量,產生通貨膨脹。傳統的利率政策和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對外匯占款引發的通脹治理效果欠佳。為解決此類通脹,降低通脹的福利成本,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從源頭上減少外匯占款的資金來源。外匯占款的形成根源于國際收支的順差。一方面,國家可以進一步放寬匯率的波動區間,減少日常為穩定人民幣匯率而對外匯市場的頻繁干預;另一方面,在自由化的浪潮下逐步放開資本與金融項目管制,放寬私人外幣投資渠道,藏匯于民。第二,改變匯率政策的手段。將目前的非沖銷式干預為主的匯率政策轉變為沖銷式為主的匯率政策。所謂沖銷式干預,是指中央銀行為維持本國匯率穩定,在外匯市場上買入外幣的同時,并不投放相應的本國貨幣,而是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沖抵因外匯儲備的增加所導致的基礎貨幣的投放。具體到我國的人民銀行,可以在從商業銀行手中購入外幣的同時,向其發行相應數額人民幣的央行票據并支付一定利息。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準備金并未增加,也就無法向市場中投放貨幣,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只要中央銀行因發行票據所帶來的利息成本小于通脹的福利成本,這種手段即是有效地。
本文作者:聶國棟 于娜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