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園林設計論文
有水才能有綠,但是與簡單的水網防護林綠化不同的是城市水系園林規劃設計強調對濱水區建筑、水系、綠地、市政等進行整體規劃設計。這種整體設計建造的情況普遍存在于中國古代城市建設中,尤以尺度宏大的帝王宮苑建設最為典型。在帝王宮苑中一般以神山仙島作為造園主景,采用一池三山的布局,需要很大的水面和水量,常常引進或直接利用天然河道進行補水。比如,東漢洛陽城利用洛水和轂水形成宮城內的水系,其中濯龍園是利用水系營建的供皇后閑暇養蠶和娛樂之所,古詩有云“濯龍望如海,河橋渡似雷”,可見該園水量之大,水景之勝。又如,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明清紫禁城與其西側及北側的三海宮苑園林是最典型的實例,見圖1(圖略),積水潭及后海、三海、筒子河、金水河等水系不僅具有水運和園林功能,同時還是重要的排澇水系,保證了紫禁城將近600年無積澇。在筆者近幾年的城市水系園林規劃設計實踐中,有對中國古代城市水系及城市園林建設文化的傳承,但更多的是對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索,本文介紹的三個城市水系園林規劃設計,分別在解決修復工業文明發展的創傷、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生境安全、改善高密度城區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提高城市防災避險能力等方面做出積極的實踐與探索。
修復工業文明創傷—城市棕地再生與城市水系園林規劃設計
唐山南湖新區及豐南開發區水系景觀規劃利用了兩處工業廢棄地(棕地)都和唐山煤礦工業相關,一處是南湖采煤塌陷區,另一處是建于清末的津塘煤運河。在建設之前,南湖被用作垃圾填埋廠,同時積存了雨水和礦井疏干水,而煤運河內也充滿垃圾并已荒廢。唐山市中心城區新的總體規劃看到了南湖塌陷區的生態價值,決定以其為核心,為數百萬市民建設面積達21平方公里的中央公園;同時以南湖為中心重新組織城市防洪排澇體系,進行城市水網建設,從陡河引出三條水渠進入城內后與南湖聯通;同時將水網與綠網藕合,構建慢行交通系統,減少機動車對步行出行的安全影響;提高中水利用率,滿足城市生態景觀用水。由于有了南湖的水量補給保障,曾經一度非常繁華的津塘煤運河兩岸再獲生機,通過一系列園林規劃,煤運河兩岸將成為豐南區的商務休閑娛樂中心。見圖2,3,4,5(圖略)
該項目建成后,經美國風景園林基金組織(LAF)測定,(圖7,圖略) 蓮花湖國家濕地公園核心區公園內樹木每年約減少CO2約2828噸,相當于每年減少道路上的客車555輛;為7種國家級2級保護動物提供生境,改善了兩棲類動物,爬行類動物,哺乳類及鳥類的城市生物多樣性;唐山市的極端最低氣溫升高3~4℃,極端最高溫度降低3~4℃;至少給公園附近的10萬名居民提供15分鐘可達的公園設施;南湖片區土地增值至少1000多億元;到2015年,南湖區域將吸納40萬居民,產生住房需求約480億元,新增消費品零售總額約80億元。
區域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廢棄水庫濕地恢復與城市水系園林規劃設計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護生物多樣性,而這種工作并不僅發生在遠離城市的自然保護區。鐵嶺凡河新城的建設就考慮到將濕地保護與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結合起來的做法,當然最值得稱道的是對城市水系采取的大動作:首先,依托遼河及東部山區,以蓮花湖水庫為中心,申報國家級濕地公園,將近46平方公里的農用地將恢復為自然濕地,為東北亞第四條候鳥遷徙線路的提供中間站,與中國東北的扎龍、莫莫格、向海、老鐵山蛇島等共同形成丹頂鶴等珍稀鳥類的保護帶;其次,連通凡河建設天水河人工水渠對濕地進行補水,營造壯美的“城市水中軸”景觀帶,帶動了房地產的發展。最后,利用人工濕地生物技術對來自老城區的初期處理中水和雨污水進行治理,向城市污水“零”排放目標邁進一步。見圖6,圖7(圖略)。該項目的建成使新區的開發商鐵嶺財京投資公司獲2009年聯合國人居環境建設范例獎稱號,鐵嶺市也邁進中小城市經濟發展排行榜的前列。
園林專業主導下的城市重點區域水系規劃設計
水不僅被比喻成城市的血脈,也被比喻成城市的靈魂,人們渴望優美的環境來滿足精神文化享受,無疑水景是滿足這一需求的重要元素。幾乎每一個新建城市的重點區域(多為行政、文化、商業混合的區域)都重視借助水景塑造形象,來精心規劃城市濱水景觀,使這里成為市民娛樂活動的中心,成為城市形象的標志地段。
常規的河道設計一般由水利設計部門按造規范設計成平行等寬的河道,堤防呈下寬上窄的梯形或復式斷面。這種形式比較適合功能簡便,對城市景觀功能要求不高的地段,如工業區、三類居住、倉儲和物流等用地。但是對于以高檔辦公、星級酒店、文化娛樂功能為主的對景觀有很高要求的區域,這種順直的幾何斷面河道就很不適宜,需要由園林規劃師來主導規劃設計。
旅順臨港新城位于美麗的濱海城市——大連,該城區建設既要服務于港口工業,又要滿足旅游城市的形象要求,成為吸引高端人才居住的生態文明社區。景觀規劃圍繞城市中部的一條獨流入海河道,規劃了集山洪防治、海潮防治、生態修復、景觀于一體的城市濱水區,水系的設計與城市行政大廈、三館、酒店等重要公共建筑統籌安排,“因天材,就地利”,形成了優美靈動的城市空間,充分反映了傳統城建文化中尊重自然的道家思想。見圖8,圖9(圖略)。
這個項目對水利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行洪河道形態設計上不僅要滿足行洪要求,還要滿足園林規劃設計的要求,這樣做增加了水力計算的難度,因此當地水利設計院付出了更多的勞動成本,但相信這種為追求最大效益的額外投入一定會得到成倍回報。
結語
城市水利與城市園林專業的協同工作為城市發展創造了更加優美的環境和更好的投資發展條件。這一進步不僅得益于國家水利建設法律法規的完善,還得益于兩位著名科學家的積極理論探索,錢學森受中國傳統園林啟發提出“山水城市”理論,希望現代城市建設從傳統園林藝術中借鑒設計方法和樸素的生態環境觀,建設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城市。面對現代城市這一異常復雜的巨系統,吳良鏞在其高屋建瓴的“人居環境科學”理論中提出了“建筑、規劃、園林”三大行業支撐的人居環境理論。這兩個理論的提出,提高了人們對20世紀工業化和計劃經濟時代對城市水系與城市園林整體規劃關系的認識,提醒了政府部門要克服條塊分割的行政束縛進行統籌建設,促進了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基本愿景的實現。總結上述幾個項目實踐的經驗,可以用16個字:“科學發展,依法辦事,領導有力,專業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