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養生論文
弘揚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與實現高校健康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在與自然環境的漫長斗爭中,逐步建立起的對生命健康理論與方法的總結,無論是在國家政治、社會發展還是大眾生活等各個層面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弘揚和發展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必須與時俱進,在科學繼承的基礎上,去偽存真,大力推進其理論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方法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我們可以發現,十七大報告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指出了三個重要的途徑:即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和推進文化的創新。[3]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奇葩,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必將促進我國健康文化事業和相關產業化的繁榮發展。所以說,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
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弘揚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必然成為高校健康教育平臺構建的重要支撐。“中央7號文件”對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明確指出:學校體育工作的目標是積極推動面向全體學生的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教育方針。要實現這一目標,學校健康教育平臺除了建立現代競技體育特點的培養體系外,還必須充分考慮到體現自然屬性的生命健康與文化傳遞等方面的內容。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滲透于人們日常起居、學習生活、健身鍛煉、健康飲食、人際交往和情緒調控等諸多方面,對促進和提高廣大學生健康水平可以起到極佳的作用。在高校教育環境下,運用現代健身原理、教育理論和系統科學方法,不斷的對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展開理論挖掘和方法創新,使其更具科學性和時代特點,繼而實現了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的弘揚與發展,也實現了學校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與推動作用。將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引入到學校健康教育,必然對學校健康教育體系的完備帶來深遠的影響,也極大的豐富了學校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成為實現學校健康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高校健康教育引入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的理論依據與現實意義
1.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的“人體科學論”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其所著的《論人體科學》一書中提出了“人體是一個開放的巨系統”和“人體科學”的觀點;“人天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體科學的概括和指導。我國高校健康教育新平臺的建立,其核心價值應是通過有意識的教育行為來培養和提高全體學生的自然適應力和生存能力,要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健康水平提高,科學的服務于人體這個“開放的巨系統”。因此,學校健康教育體系的完善,必然要遵循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形成的“人天觀”思想,從人體自身、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三個層面,來規劃和設計具體的教育行為。那么,作為“人天觀”思想重要組成的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充分體現出人體的整體觀、人與自然環境的整體觀以及人與社會環境的整體觀。基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是高校健康教育體系完善的必要構成,為學校健康教育指導思想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根據,也極大的豐富了學校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
現實意義
(1)“貴人重生”體現了高校健康教育的根本夙愿
我國傳統體育養生思想中最核心的觀點就是“貴人重生”,認為人乃“天地神明之統”、“生為第一”、“人命最重”。這種基于古代科學辯證觀的思想強調的是“道”,即生命、物質形成發展的規律,充分體現了物質存在的本質和對生命的尊重。我國現階段對學校健康教育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健康第一”,一切教育行為都是為最終實現這一根本夙愿而服務的。所以說“貴人重生”的觀點是指導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論基礎,也充分體現了“健康第一”這一根本夙愿。
(2)“天人合一”引導高校健康教育回歸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唯物主義思維觀,《道德經》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說,《黃帝內經》中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人類生存與天地之間,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在宇宙運化中得到自身的生發、運化和返歸。從養生健身角度出發,表現為:人類生命過程要得到健康的延續,就應當遵循自然規律,從人體臟腑、經絡的本質機理出發,在不同的時節、環境下,通過適時的生理導引、飲食調理、提高道德修養等修煉之術,來達到人與天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不應該逆天道之法則,違背人體自然生發之規律,追求人體機能的極致,急功近利,最終只能帶來生命的損耗與透支。因此,“天人合一”的思維觀,能夠引導學校健康教育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摒棄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的錯誤思想,使學校健康教育回歸生命健康的自然本位。
2.傳統養生術是學生進行自我鍛煉的寶貴資源
“中央7號文件”對學校健康教育提出明確要求,即通過健康教育使學生樹立“終生體育”的觀念;并使之掌握能保障其“終生體育”目標的健身知識、鍛煉方法和手段。要實現“終生體育”的目標,使學生擁有自我鍛煉能力則是問題根本所在,學校教育階段必須要解決好學生走出校門之后的自我鍛煉和生命健康需求。因此,這種自我鍛煉能力應具備對自身健康狀態的判斷力、對健康問題的辯證處理能力,還應具備鍛煉手段的科學性、有效性,鍛煉方法的生活化和簡單化等特點。只有掌握了這樣的自我鍛煉能力,才能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體狀態。傳統養生術內外兼修,身心并育,練養并舉,練習方法簡單易學,滲透于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社會交往等諸多方面,能通過協調和激發人體的生理潛能,推遲或延緩人的衰老過程,實現延年益壽。將傳統體育養生引入到學校健康教育中,其擁有的獨特文化特質必將極大促進學生自我鍛煉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