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工程管理論文
課程設置總體情況比較
江蘇省有4所市屬本科院校,即徐州工程學院、金陵科技學院、常州工學院和南京曉莊學院,其中徐州工程學院、金陵科技學院和常州工學院三所院校開設了工程管理本科專業。三所院校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總體情況比較。三所院校均是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院校,工程管理本科專業也都設置在土木工程學院或建筑工程學院,體現了三校“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定位。三校工程管理本科專業課程設置都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的規定,采用“基礎課程+平臺課程+方向課程”的結構體系,學分要求均為180學分,但體現形式不盡相同。院校1采用“平臺+模塊”式的課程架構,院校2和院校3都是按課程模塊組建課程體系。
從各類課程設置的比較來看,院校1和院校3基礎類課程(包括公共基礎和專業基礎課程)所占比例分別為42.4%和47.5%,而院校2基礎類課程比例高達65.6%;專業課程所占比例以院校1最高,為33.2%,院校2專業課程所占比例僅為11.7%;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集中實踐和課內實踐)的比例都超過30%。三校課程設置一方面都非常重視基礎課程,不管是公共基礎課還是專業基礎課都設置了較高的學分,這充分體現出工程管理專業“寬口徑、厚基礎”的特征;另一方面都設置了較高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比例,體現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定位。但這樣的設置往往單方面強調了“基礎性”和“實踐性”,而忽略了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同時,加大的“實踐性”比例,應加在哪些課程中?是否真正符合市場對工程管理人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是否真正達到了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這些問題都值得去深入思考。
平臺課程比較
工程管理專業的平臺課程由技術平臺課程、經濟平臺課程、管理平臺課程、法律平臺課程構成。反映了工程管理專業是一個跨土木工程、管理、經濟、法律等專業,兼有工、管、經、法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性專業,既具有管理學科的屬性,又帶有工程技術和工程經濟的特征。三院校四大平臺課程的設置(見表2)。從四大平臺課程的設置可以看出,三院校都十分重視技術平臺課程,一般設置十余門技術類課程,學分占到四大平臺課程的40%以上,而法律平臺課程普遍較少,經濟平臺課程和管理平臺課程則參差不齊。這反映出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強調工程管理對工程技術的依賴,表現出在課程設置上以工程技術類課程為基礎,以經濟、管理、法律課程為補充的特點。這雖然與全國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土建類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主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工程管理專業》不矛盾,但對比建設部《全國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專業(本科)教育評估標準》和相關執業資格制度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這樣的課程結構則顯得專業教學與工程實際脫節,無法滿足執業資格制度對專業人才提出的專業能力標準。
方向課程比較
工程管理專業的方向課程由工程項目管理方向課程、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方向課程、投資與造價管理課程、國際工程管理方向課程和物業管理方向課程以及其他相關方向課程構成。三所院校設置的工程管理專業方向比較。三所院校均開設了工程項目管理方向,在工程項目管理方向的課程體系中,院校1強調專業方向必修課,占該方向總學分的71.3%,院校2側重專業基礎課,占該方向總學分的81.8%,院校3則加大專業方向選修課的比例,占該方向總學分的50.3%。三校工程項目管理方向課程學分比較(見圖2、圖3)。 院校1和院校3除開設工程項目管理方向外,還開設了投資與造價管理方向,相比之下,院校1重視專業方向必修課建設,院校3重視專業方向選修課建設,但實踐環節要求較高,占該方向總學分平均要求的近50%。
結論
通過對江蘇省三所市屬應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與分析,基本上可以看出,雖然應用型本科院校是開設工程管理專業的主力軍,但辦學時間短、無行業支撐而又急于發展,使得工程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往往模仿的痕跡過重,在課程設置上忽視各平臺課程的有機結合,盡管已經大量設置了實踐性教學環節,但實踐內容、實踐手段與生產實踐相脫節,與行業領域的執業資格制度的要求對接上普遍存在不足。基于此,地方應用型高校尤其是市屬高校若能夠在工程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上,符合全國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全國高等學校土建類專業本科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及主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同時,對比建設部《全國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專業(本科)教育評估標準》,關注和研究造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建造師等執業注冊制度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和影響,適時調整和改革課程設置,使其與行業執業資格掛鉤,促進人才培養和市場人才要求之間的對接,從而走出一條培養應用型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特色之路。(本文作者:王揚 李梁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