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師德論文
高校師德建設的特定內涵
在教育過程中,高校教師擁有崇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必然會對學生產生特定的感召力,學生會從教師的舉止言談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諦,領會到獨立、批判、追求真理的價值觀。作為教育工作者,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影響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高校教師不應以商場法則來定位自身職業和價值,而應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精神來感染和教化學生。因此,重塑高校教師的人文精神,對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學高為師:高校師德建設的專業背景。學校的工作以教學為中心,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人才,提高教學質量是其永恒的主題,因此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其從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教師要熱愛本職工作,努力鉆研業務。要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及時吸收、存儲學科前沿知識與研究成果,努力承擔和認真完成工作任務,積極投入教學改革和科研攻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優化研究手段,努力提高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質量。堅持正確導向,銳意改革創新。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在教學科研和學術交流中,嚴謹求實,精益求精,自覺抵制和反對不利于人才培養和科學發展的錯誤傾向,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
身正為范:高校師德建設的行為規范。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必須具有高于常人的行為規范和要求。在這一工作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教師的教育行為對培養高素質人才起著關鍵作用。因而要求教師儀表端莊,舉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使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對學生要言傳身教,以身立教,做學生的楷模,做社會的表率。力求用先進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教藝對學生實施教育和陶冶。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把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統一起來,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生活,注意學生心理變化,引導學生健康成長,通過多種手段,從思想、品德、學業等方面幫助學生全面提高素質,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和“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高校師德建設的動力機制
切實加強高校師德建設,必須著眼高校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全面提高高校人力資源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將師德建設與教師成長和發展相結合,將師德教育與教師培訓、進修相結合,將師德評價與職務聘任相結合,將激勵機制與競爭機制相結合,從監督機制、培訓機制、激勵機制、評價機制和競爭機制五個方面,創新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高校師德建設的動力機制,以保證師德建設取得實效,為促進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建立監督機制。一是加強領導,齊抓共管,形成強有力的領導機制。應建立師德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實行黨委領導下,黨政一把手親自抓、黨政工團等各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體制。黨組織著重抓方向,定目標,樹典型;行政著重抓建設,抓考核,抓獎懲;工會著重抓活動,抓檢查,抓評比;學工部、團委、學生會等組織和團體著重抓監督,抓落實,抓反饋,共同承擔起師德建設職能。二是廣泛參與,強化監督,成立師德建設督導巡視組。由學校領導、在職教師、退休教師、學生家長與學生代表共同組成師德監督崗,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師德監督網。學校設立校長信箱、師德投訴電話、師德監督網站,將自律與他律結合,行政監督與社會監督結合,對教師師德加以示范和警戒,營造師德建設的良好氛圍,不斷鼓勵教師自我加壓,從嚴自律,自我完善。
探索培訓機制。高校是多種人力資源的集聚地,師德建設既要面向教師隊伍,也要面向管理隊伍、教輔隊伍,應按照人才資源整體性開發的思路全方位加強師德建設。一是制訂明確的培訓計劃和方案,把師德培養納入人力資源建設規劃和職務培訓計劃,面向全體員工加強以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為核心內容的教育。同時不定期地舉辦由全體黨員、干部、教師等參加的職業道德理論培訓班,邀請一些師德典范作專題報告,組織開展“師德問題”大討論,結合教職員工自身工作,談師風,談思想,談經驗,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二是把師德建設與教師的繼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大力開展以提高教師師德教育為重點的繼續教育,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塑造教師為人師表的形象。對新教師則強化崗前培訓,建立導師制度,把師德教育寓于業務鍛煉之中。對在崗教師的培訓,重在教學科研上壓擔子,培養他們自強不息、刻意進取的科學素養和嚴謹求實的師德風范,并加強師德教育和考核,促進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方面不斷提高。
強化激勵機制。激勵機制包括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兩個方面:一是在已經制度化的教學科研獎勵中要突出師德方面的內容,如在教學優秀獎、優秀教學成果獎等獎項的評選過程中,在教學科研成果水平大體相當的情況下,要重視師德因素。對認真履行師德義務、德藝雙馨的教師,可以通過評選“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德育工作者”“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等方式,樹立先進模范典型,使其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擁有強烈的事業成就感和自豪感;二是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將激勵機制全面引入績效導向的薪酬制度中,重在依據教師的工作績效與師德水平確定薪酬,通過薪酬與業績和師德掛鉤,承認和體現教師師德和業績對學校的貢獻,并將短期激勵與長期激勵相結合,在崗位津貼、課時酬金、住房分配、職稱晉升等方面,加大對關鍵人才、骨干教師的政策傾斜,以有效運用激勵機制激發廣大教師的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增強其責任感和榮譽感,全面發揮高校的教育職能,推動學校整體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
完善評價機制。健全和完善教育評價制度,首要問題是要明確樹立師德評價是教育教學評價重要內容的理念。一是注重將短期評價與長期評價結合、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結合,以體現良好師德形成的延續性、全面性和穩定性,切實發揮師德評價的激勵作用;二是從重行政部門評價向重學生評價轉變。教師的工作對象主要是學生,師德建設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培養出高素質的學生,教師的師德究竟如何,廣大學生最有發言權。此外,最關鍵的是建立健全科學的量化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增強師德評價的可操作性。師德評價應分為職務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和自我評價四個層次,并應將評價結果與崗位聘任、職務評聘、表彰獎勵、年度考核掛鉤,對師德行為不合格,學生、社會滿意率低的教師,實行評先、評優、晉職“一票否決”;對在教學科研中嚴重失職造成不良影響的,不予晉升晉級,情節嚴重者要給予必要的行政處分。重在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師德評價活動,推動高校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工作,切實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