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村教育論文
作者:孫德芳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心
經濟待遇保障如果說社會地位是農村教師發展的前提性保障的話,那么經濟待遇則是農村教師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性保障。大致來說,在農村教師經濟待遇保障方面,世界各國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農村及偏遠地區任教津貼在日本相關法律和法規中,各都、道、府、縣必須以特殊勤務津貼的方式為處于偏僻地區的公立小學、初中的教師及職員發放偏僻地區津貼,如寒冷地區津貼、單身赴任津貼,月津貼額在教師月工資和月扶養津貼總額的25%以內。韓國的《島嶼、偏僻地區教育振興法》按照與城市的距離遠近劃分,將農村地區分為A、B、C、D四個等級,在島嶼和偏僻地區任教的教師分別給予每月2萬~5萬韓元的津貼。印度、巴西、菲律賓也都給予農村及偏遠地區教師一定津貼。
家庭生活津貼家庭撫養津貼是許多國家對農村教師的特有做法主要包括健康醫療津貼、租房購房補貼、子女教育補貼、交通補貼、休假補貼等。印度中小學教師可以享受如下福利待遇:休假旅游乘飛機、乘船、乘火車和乘長途公共汽車有優惠;根據工資的高低,每月繳納15~150盧比,生病住院時可以享受免費用餐和治療;50個月基本工資總額的低息建房貸款25萬~75萬盧比;18個月基本工資總額的購車貸款18萬盧比。韓國教師的月工資最高可達四百萬韓幣以上,新教師每月收入130萬韓幣(相當于1萬人民幣),教師可以有兩個孩子免費上高中,教師的孩子上大學可以申請無息貸款。菲律賓實施艱苦工作津貼以鼓勵農村教師,如學校與家庭距離10公里以上,在沒有通公交車的情況下,應發放特別交通補助。[1]日本對配偶沒有工作、家庭收入低于日本的最低收入標準的教師家庭給予每月5000~13000日元的補貼。3.農村任教獎勵津貼有些國家沒有固定的農村任教津貼,而是對在農村任教的教師給予特殊的獎勵性津貼,從而保障在農村及偏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同樣能夠得到應有的補償。印度全國教師委員會報告中關于“中小學階段的教師隊伍建設”的規定指出:“為了克服農村地區教師尤其是女教師短缺的問題,有必要在這些地區興建各種住宅區,并提供各種特殊津貼、獎學金或其他鼓勵措施。”[2]美國2007年頒布的《農村教師保留法案》(RuralTeacherRetentionActof2007)明確規定至少在農村任職3年的中小學優秀教師才可以獲得工資紅利獎金。英國出臺了新的措施鼓勵高績效的教師從2009年9月去最需要的薄弱學校任教,給每位加盟薄弱學校的教師一萬英鎊的獎勵。在澳大利亞,在農村地區服務期滿后仍然留在當地工作的教師每年可獲得2000~5000澳元的獎勵金。
專業獎勵性保障專業獎勵性保障是社會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國家通過這一措施來給農村教師提供發展的機會與平臺。日本的《偏遠地區教育振興法》規定都、道、府、縣不僅要對偏遠地區學校教職工增發特殊津貼,還要為服務于偏僻地區的教師提供充分的進修機會,以提升農村教師的專業水平。英國從2009年開始給在農村薄弱學校新任合格的教師和校長授予教學碩士學位的獎勵,以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任教。[3]澳大利亞為赴困難地區和困難學校任教的教師提供特別的專業發展機會,為師范生提供到邊遠地區和農村地區體驗生活的機會并為去那里工作的人提供高額培訓經費。總體而言,盡管各國在界定農村教師上有一定的差異,但是農村教師的實際困難與城市教師相比是存在的,尤其是農村文化對農村教師的吸引力不夠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問題,只不過各國存在問題的差異較大。不管問題的難度大小,各國都在積極采取特殊的激勵與干預措施,確保農村教師的社會地位,加大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是國家發展的趨勢。
農村教師發展的專項計劃
農村教育是世界教育發展中的“短板”,農村教師是農村薄弱學校發展的靈魂,世界上諸多國家都在努力改變農村教師作為弱勢群體的社會地位,針對農村教師的特點制訂促進其發展的專項計劃,具體包括為具有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在職農村教師進行農村教師培訓計劃,為鼓勵優秀畢業生任教農村所進行的優秀教師任教農村計劃以及新任教師支持計劃等。
(一)農村教師培訓計劃對在職教師的培訓是世界教育共同關注的問題,這些地處偏僻的農村教師在教育教學理念和實踐上都與急劇變化的教育現實有一定的差距,對他們進行在職培訓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任務。印度實施“培養本地教師項目”(ShikshaKarmiProject,SKP),以改善拉賈斯坦邦邊遠及社會經濟相對落后的村落的初等教育,實現教育的高質量普及。印度還形成一個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整的教師培訓網絡,其旨在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并吸引更多的教師在農村任教。為解決正規小學最基本的設施問題,如教室、黑板等,印度政府實施“黑板行動計劃”(OperationBlackboardScheme,OB)等政策。[4]2003年,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英國國際發展部和我國政府三方共同出資的現代化遠程培訓項目,對包括甘肅、云南、四川在內的我國西部三省九個縣最貧困地區的小學教師,特別是女教師、代課教師、少數民族教師等提供培訓,旨在通過應用遠程教育技術,大規模提升我國西部貧困地區的教師質量。
(二)新任教師支持計劃農村新任教師是農村教育發展的關鍵,這些新任教師缺乏教育教學的基本經驗,沒有形成穩定的專業信念,他們關系到農村教育的未來,因此對新任教師的教育培養是一個重要的系統工程。在美國中西部,大部分學區都提供了“新任教師支持計劃”,如密歇根州92.8%的農村學區、印第安那州83.7%的農村學區、俄亥俄州92.1%的農村學區都采用這項計劃。農村學校對新任教師的幫助包括簡化教案、提供精心安排的進修項目、定期安排聽課、加強新任教師與學校其他工作人員的交流。教師間的積極合作不僅能改進教學、發展教師專業能力,也有助于農村教師克服孤獨感,獲得專業成就感。[5]
(三)優秀教師任教農村計劃農村學校要留得住優秀教師是農村教育發展的核心,針對如何鼓勵優秀教師任教農村學校,許多國家都采取不同的措施。澳大利亞政府非常重視鄉村地區的發展,針對農村教育制定了《鄉村地區計劃》(CountryAreasProgram,CAP),采取優惠政策鼓勵優秀教師到鄉村任教,如優厚的年薪、帶薪假期、減免交通費用等;重視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用信息技術為鄉村教師教學提供有用的資源。[6]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發起的“為中國而教”(TeachFutureChina,TFC)項目,以培養促進教育公平的領導者為使命,輸送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村任教兩年,為其提供持續而系統的培訓。農村教師發展專項計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師資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為促進農村教師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平臺與機制,也形成相對穩定的項目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