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政治教育論文
作者:由丹丹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的矛盾表現首先,表現為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反感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表現出對思想政治教育反感和排斥的人不乏少數。這一現象的產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人們所處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環境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矛盾。人們的一些現實要求和實際問題沒有得到相應的滿足及合理的解決。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遭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說服力就大打折扣。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顯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人和塑造人的活動,人的培養又是一項艱巨的工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思想政治教育從實施到人的塑造的結果顯現需要一定的周期,導致一些急功近利的人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產生懷疑。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大眾化程度不夠。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真理,但理論能否被接受不僅源于理論內容的真理性和理論形式的科學性,也在于理論本身所表現出來的大眾化的特質。其次,表現為受教育者和施教者的矛盾。這一矛盾主要表現為受教育者對施教者的不屑、冷淡、孤立和貶低,甚至是謾罵和人身攻擊。這一矛盾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施教者本身能力和素質上的欠缺,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沒有體現出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專業素養。事實上,對于施教者方面的問題,我們一直在著力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正在加強。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們把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厭惡轉嫁到了施教者身上。當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厭惡無法找到合適的發泄點去排解的時候,人們就會將這種負面情緒轉移到施教者身上,這對受教者而言是一種無奈,對施教者來講則是一種打擊和傷害。追本溯源,這對矛盾還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與受教育者自身利益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主要矛盾人作為現實的人,是有現實需要的,會根據也有權利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來衡量和判斷他周圍的一切客觀存在,包括實踐活動本身。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本身也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正如馬克思所界定的那樣,這個實踐活動是特殊的,不產生一般意義上的商品,而是產生人,更高層面上的勞動者。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屬人的,更是為人的,也有義務被人去衡量和判斷。思想政治教育依據人的需要和所做出的判斷進行改進和完善,適應人的發展,同時也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身的發展。人用自己的標準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對其本身的意義。當人們的現實問題和最直接的利益問題沒有得到基本解決的時候,人們就會對這項活動產生懷疑。如果判斷后得出的結果是否定的,那么這種否定的判斷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對這項活動的態度,進而反映到人的行為上。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矛盾的表現事實上就是人的利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主要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與人的利益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不能完全解決人的現實問題,不能在物質上滿足人們的現實需求。社會中一些民生問題的存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大打折扣。這樣,內心對這個國家和社會的期許在現實的反襯下顯得有些無力。人們以自身的利益需求為標準,站在自身現實利益的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衡量的結果是否定的,這樣,矛盾就出現了,上面提到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矛盾的具體表現也就出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主要矛盾是人的自身利益與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滿足這一利益的矛盾。找到矛盾是為了解決矛盾,針對主要矛盾做出反應,采取行動,從而實現人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和諧統一,促進人的發展的同時,推動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
(一)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求實原則求實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原則。堅持求實原則,就是堅持從社會生活和人們的思想實際出發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避免主觀性和盲目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落到實處、貼近人們的生活和思想實際,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出現的矛盾,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堅持求實原則,沒有從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出發,而是盲目地憑借主觀判斷,分析受教育者的思想問題,從而在這種缺乏科學的分析判斷的指導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施教者力不從心,使受教育者無所適從,產生排斥和厭煩的情緒,阻礙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要堅持求實原則,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要不畏勞苦,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努力探尋受教育者的思想問題實際和生活問題實際,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求實原則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兩點:
1.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馬克思曾經說過: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馬克思強調了物質基礎的重要性,強調它是一切其他活動的基礎。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了受教育者的現實需要和面臨的實際問題,沒有對其思想問題進行追本溯源,探尋其思想問題產生的現實原因,而是一味地強調思想上的偏差,并狹隘地認為只要堅持不懈地對其進行思想上的說服教育和灌輸,使其樹立堅定的信仰,一切問題將迎刃而解,這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現階段,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各種矛盾和問題接踵而至,人們所面對的實際問題也是前所未有。在今天這樣一個復雜的局面下,更加要求我們堅持把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在受教育者利益得到滿足的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灌輸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使實際問題解決、物質利益滿足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做到:面對一個需求,選擇一種方式,解決一個問題,實施一次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個有現實支撐、有說服力的活動。
2.注重滿足受教育者的利益需要和情感需要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的主要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滿足受教育者的利益需求,尤其是物質利益需要。通過堅持求實原則,在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進行實際調查、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運用靈活有效的辦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貫穿于實際問題解決和物質利益滿足的過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說服力和實效性。人作為一種有思想有情感的高級動物,在物質利益得到滿足之后就會有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更高訴求。在解決實際問題、滿足利益需求的過程中,施教者還要注意采用靈活、巧妙、恰當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維護受教育者的自尊,及時關注受教育者的情緒反應,與受教育者進行情感上的溝通和互動,避免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使受教育者在情緒上有所波動,產生消極的情感體驗。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到,在利益滿足、問題解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完美結合基礎上,使受教育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情感反應,激發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得到有效的接受和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更加順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