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雕塑藝術論文
作者:朱杰 單位:西安外事學院
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有道教造像形式,在技法上和風格特征上或多或少的受到佛教藝術形式的影響,有些甚至是兩者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的。在表現形式上,道教造像也采用圓拱龕、蓮花座,身后還有舟形背光和頭光等等。道教造像藝術在唐代逐步擁有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形式。人物造像形式體態飽滿圓潤,常運用流暢的線條表現,衣紋舒展自如,整體造像形式優美,技法表現嫻熟流暢。道教的造像藝術形式與傳統哲學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并形成了具有其民族和社會屬性的特征。其造型形式有強烈的夸張、抽象和寫意感覺。強調精神領域,重視情感上是道教的造像藝術的創作主旨,并突出美善和諧。強調寓意于形,神形兼備,追求對于人物內在精神風貌的意象表現,體現人物本身的精神世界。
道教所傳承的宗教藝術造像形式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它主張追求獨特的人物個性和精神解脫,體現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世界觀,主張順應自然。它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外在形式只是一種啟示而已,是表象象征,充分展現一定的哲理和道德關系。道教的造像藝術要反映神明的屬性,也要表達教義的宗旨和信仰,除了表達造像作為神的尊嚴以外,同時還要使其具有道德的內在美,并讓道教的造像具有人格化的道德標準。在具體的造像藝術表現上,就是讓神明形態多姿多彩,形象傳神,內在思想豐富,使道教造像藝術形式能夠表現出一定的區域性特征。
道教雕塑造像藝術形式特征
道教造像由于神靈的地位、作用不同,所以其形象制作要求也不同。一般多指廟堂和石窟等供奉的道教神像。在宗教信仰中除了把神像作為神明供奉外,同時還把神像的塑造過程和信仰結合起來。道教神仙種類繁多,這就決定了其形式多樣性的特點,比如雍容華貴的玉皇大帝,溫厚而憨態可掬的土地公,造型威嚴的張天師,神態可掬的財神趙公明等等。又是早期道教人物裝束、祭祀儀式和神仙故事的生動寫照。后世道教美術作品中仙人的持劍、羽衣、留須、云氣等,都是由此演化而來。自唐代開始,道教美術作品又吸收佛家表現佛、菩薩的方法,用圓光來表現仙人。早期道教并無神像,祭祀時僅供神主。道教神靈塑像或畫像的出現,曾經受到佛教藝術一定的影響。道教美術中制作神像,形式多樣。道教造像藝術的特征是,配以金銀珠玉色彩,用繡畫形式織成,刻本范泥造型,在鑿龕雕刻或雕版圖畫等形式均可,造像形式莊嚴樸素。但具體制作方法,皆有一定的模式。
道教雕塑造像藝術的文化價值
道教歷史悠久,內容極其豐富,道教美術風格迥異,而其價值又顯得多元,又透著幾分神奇,使她對于人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具有西北地區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特點及其文化的多樣性和多民族的客觀狀況,其核心意義在于首先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道教,其次也是想通過探討,去挖掘道教文化的多元價值,特別是中國本土宗教與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思想性。對于道教,一方面,是希望用當代人的眼光對其歷史與現實予以評價;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她的歷史深處,發現出在現代仍有價值的因素,找到古老與新生、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文化橋梁。當然,我們說的創新與發展,含義非常寬泛,既包括對于現代人、現代社會可能有用的生存智慧,也包括可以供現代人參考的理論經驗,以及可以為現代人的審美活動提供素材。在一定意義上,道教造像藝術代表了漢民族造像藝術的發展歷史,是漢民族造像藝術的精華所在。道教造像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廣泛地吸收了傳統造型藝術的精髓,并起到了弘揚道教文化的目的。隨著道教文化的廣泛傳播,人們從對道教神仙的崇拜中完善和豐富了宗教造像藝術創作題材的范疇,促進了傳統造像藝術的發展。道教藝術與我國文化發展緊密相連,道教造像藝術塑造形式從早期的粗獷到之后的細膩,并逐漸世俗化,反映了傳統文化的歷程。研究道教造像藝術的發展歷史和造型特征是了解我國傳統造型藝術的重要方向,其文化藝術價值遠不僅在于道教本身。
道教雕塑造像藝術在城市景觀中的應用
著力營造西安文化特色。為了避免“同質化”或“文化趨同性”,豐富和活化具有典型識別性、文化性的公共藝術形態,將公共藝術的功能語言進行轉型與重構,向文化語言自然過渡,從現代文化的角度注重城市文化遺產的運用。在設計中合理思索—理性創新,以景觀規劃為主導,關注文化的精品設計和精神理念。如道教雕塑在西安趙公明財神廟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以建筑為基礎的單一表現形式,在廣場中陳設具有主題性的雕塑能夠樹立準確的文化內涵價值。對于保護西安優秀歷史文化資源的傳承,提升西安優秀傳統文化的質量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趙公明財神廟規劃布局以泗水歸堂、五路財神為概念,以三進財神殿為核心建筑院落,又以偏殿和雕塑構成了景觀體系,形成了民俗吉祥福神的綜合展示。整個財神廟景區陳設了近百位各路財神及招財八寶等道教雕塑作品,合理的區域設置與雕塑設計,全方位展示了財神文化,也呈現了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地域性特色。在對道教雕塑文化的研究中,以更加客觀的眼界,站在新的高度,開拓更多的研究領域,加強在環境景觀設計研究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借鑒,使傳統文化藝術能夠更好地應用于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