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雕塑藝術論文
作者:劉巖 李伯川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
至清末,白溝的南、北劉莊,轆轤把等村,幾乎家家以此為業。古鎮街干石橋段漸次形成獨具特色的泥人市場,產品遠銷華北、口外及東北各地[2]。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白溝泥人已被現代玩具所取代,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漸漸消逝,塵封在人們的記憶中?,F在白溝泥人現存的村落很少,會做泥人的藝人已是蓼蓼無幾。以河北白溝泥人現存的三個村落南劉莊、北劉莊和轆轤把村為考察對象,進行了實地的田野調查,較全面詳細地調查了白溝泥塑具有地方特色的制作工藝。此傳統泥塑工藝主要分為三部分,制泥、塑型和繪色。
(一)制泥
對于每道工序的稱謂到具體操作都具有白溝的本土特色,如悶泥、摔泥、砸泥、扁泥等,稱謂既樸素又形象。這些都是白溝人經過長期辛勤勞作,不斷摸索和實踐,總結出的傳統技法,形成一種不經約定而俗成的當地民間工藝的本土化語言。
1.選泥選泥十分重要,是后幾道工序的基礎,直接影響泥貨①的質量,會不會干裂變形。白溝人憑借本地得天獨厚的優勢,緊傍白溝河,就地取材,去河邊采挖膠泥。南劉莊、北劉莊和轆轤把村所在地理位置不同,采選的膠泥土也有所差異。南劉莊村民通常在臨村的大清河西南方向的大坑里采富有粘性的沙膠泥。以當地人取泥的經驗,采選比例約含有20%沙+80%膠泥的沙膠泥。北劉莊村民去臨村的大清河西南方向采過濾膠泥。過濾膠泥中是不含有沙的,采這種泥至少要挖一尺多深才能找到,并且人們不能從地表面看得出是否有膠泥,要挖挖找找。南、北劉莊膠泥都呈潮紅色,土質發粘。轆轤把村民在臨村的大清河西北方向采膠泥土。在河地表就能找到,無須深挖尋找膠泥土,此膠泥土中含沙量較少,較南、北劉莊膠泥略白,細膩而富有粘性。
2.搗、悶泥選好膠泥后,進行搗泥,把采好的大塊膠泥,用鐵釬均勻搗碎。其后是悶泥,南劉莊和轆轤把村制泥時都需要悶泥這道工序,操作基本相同。拿清水(冷水即可)悶泥,約悶5~6小時,直至把泥悶透了,冬天注意悶泥時防泥被凍結。通常悶泥時間偏長較好,這樣會充分悶透,和泥時更易均勻,膠泥也有勁好使,捏出的泥貨質量好不走形,其表面不易干裂。北劉莊在制泥時不需悶泥工序,由于所采膠泥是被大水長期沖刷,逐漸沉淀的淤泥,已經起到悶泥作用,因此這種過濾膠泥無須加水來悶,可直接進行下一道工序。
3.摔砸泥摔砸泥是和泥的一種手法,用鐵棍反復的摔、打泥,使泥成為熟泥,這道工序也叫做醒泥至熟泥。在砸泥的同時,最好也用腳扁泥,使泥變粘乎,能粘合到一起。
4.摻棉根據需要添加適量的棉花,并重復上一道工序摔砸泥,使棉花與膠泥溶合。摻棉的作用是棉絲能牽制支撐好膠泥,防泥貨干裂變形。現在的人造棉是不可摻到膠泥中的,因為人造棉的纖維絲過長,而且此種合成物不能與膠泥溶合。此工序三村在傳統技術上各不相同,南劉莊的棉花與膠泥比例約為10斤膠泥∶1兩棉花;北劉莊約是100斤膠泥∶3兩棉花;而轆轤把村不需摻棉,村里人所取的是地表膠泥土,此種膠泥土的土質很細膩,且粘性大,此外,轆轤把村主要塑公雞、孔雀等較小泥貨,無需摻棉,捏出的泥貨就很堅固不干裂。白溝當地人經過長期的實踐,發現大泥貨較小泥貨更易塌陷、干裂,因此,總結出一條經驗:“大貨摻棉,小貨不摻。”5.扁泥最后拿腳反復碾、踩踏用塑料包好的泥,扁泥也是和泥的一種手法,能使泥和得更加均勻細膩,富有粘性,與棉花很好地溶合。
(二)塑型
白溝泥塑的成型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手捏;第二種是模印。模印較手捏簡單易做,能提高效率制出更多的泥人,而且泥人是空心體,可裝葦笛鳴響,增添了玩賞的情趣。此外,以前人們都是挑旦在街頭巷尾叫賣或推小木車去廟會銷售,空心體泥貨輕便,方便運輸。因此,人們使用最多的是模印。
1.手捏
白溝藝人在進行泥塑創作前,無需打畫稿,憑借著對生活細致觀察和豐富的經驗,就能徒手捏出栩栩如生的泥人。通常采用捏、雕、塑等手法,在塑造小動物時不需要浮雕,直接用手捏制出動物形狀。塑造人物需要浮雕,尤其需用小竹刀在人物面部細致雕琢。白溝當地把手捏塑造好形象的泥人原型稱為“子兒”。子兒是實心體,不能鳴響。白溝的人物戲出①是有別于其他地方獨有的特色,它是吸取木版年畫人物的特點,創作出一方特色的戲出泥塑。它的題材豐富多樣,有“天仙配”、“梁祝”、“桃園三結義”、“白蛇傳”等。人物戲出是在一塊泥巴上塑造兩到三個人物,要保持泥巴的恒定性,并使人物能整體協調,制作的難度較大,要求工藝技巧高。
2.模印
第一步是翻模②。根據子兒大小做一片或兩片相同的厚泥片,將其分別套在陰干透的子兒上,用手去捏,使泥片的一面能印出清晰的紋理輪廓,再把捏好的模子③放干柴灰中將其用灰擠住,倆倆留空隙堆好圍住,干柴灰是為防止捏好的模子走形。通常晾一天半略有硬度后,用小鋸條修邊,如是兩片模,使它們對上無有縫隙即可。第二步燒制模。把修好邊的模子放避光處慢慢陰干,待完全干透后燒制模子。在自家的院子挖一個坑,作為燒窖,坑的大小要根據燒制模子的數量,注意下面留有小洞口,為添加柴火,也便于觀火和看里面燒制情況。然后在坑上撂數根鐵條,用磚固定、壓好。把陰干的模子放入磚窯,平放在鐵條上,通常模子能夠摞2~3層,注意模子之間留有空隙。再將壘好的模子用干土蓋住,上面也可以放些碎瓦片,不要密封,要留有空隙出煙。接下來開始燒制。燒制時先將干草或蘆葦放入窯中用小火燒制,溫度約為70、80℃。待2~3小時后,可添柴用大火,燒5~6小時,泥貨燒制呈現紅色透亮為止(注意:開始一定要用干草或蘆葦微火燒制,不可用干柴,這樣泥貨不易爆裂)。這時,窖中燒制好的模子是軟的,暫且不能動,一定要封緊蓋住,直至它完全冷卻方可。白溝的膠泥模子與其他地方泥塑石膏模子相比,更加耐用,不怕捏制泥貨時用力擠壓。第三步是脫胎④。單片模是弄小小一塊膠泥貼于模內,磕出,晾干,就成一種帶圖的小泥玩具。此種在當地稱為“脫印模”,是白溝一種傳統的小泥玩具制法。單片模,狀如小盤,底部有凸起的花紋圖案,花鳥蟲魚,戲劇臉譜,以及三國、水滸、西游記等各種人物。印模圖案不下幾百種,總有新鮮感,所以深得孩子們喜愛[2]。雙片模是先根據泥人尺寸,搟兩個橢圓泥片,分別放入兩片模子中,然后把雙片模子合攏對齊,再做一個橢圓泥片粘貼在模子合攏的空隙處(位置在泥人的最底部),用小鋸條順著模子的邊鋸下多余的膠泥,最后把兩片模子取下,即扣出一個泥人。第四步是安哨。首先做葦笛,用一個制好的約5~6厘米長一端是斜口的葦管(斜度為30~45°,注意把葦管中間吹干凈,利于空氣暢通,易鳴響),在斜管口處順管劃約1~2厘米的小口,把紙插入小口中(使用古版紙較好,當地人用過年的對聯紙。紙必須有一定硬度,且不易潮,否則吹不響),插緊后,拿住葦管猛一拽,一小片對聯紙就別在葦管小口上了。葦笛通常安在泥人最底部,其平口端通向外方,使吹泥人時能透氣,斜口端置在泥人的空腹中。接下來打孔,可用一支圓頭小棍在泥人身上打孔。一般打孔位置選在避開繪色的地方,且平整處,這樣既不影響美觀,吹時也不易漏氣。當對準孔吹氣時,空氣會傳播到葦笛上連接的紙,并使其不斷振動,發出鳴響。這與口風琴、笛子等樂器發聲原理相似,都是通過振動發出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