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遠程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陳林 劉楠 揭慧群 單位:咸寧廣播電視大學
1990年,Powell等人在特征和環境兩因素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包括預定特征、制度因素和生活變化在內的三因素輟學模型。1995年Kember對Tinto提出的學術融合和社會融合重新進行了定義,他提出社會融合和學術融合之間是線性關系,進而提出遠程學習者進步的雙軌模型,該模型包含正面軌跡和負面軌跡,正面軌跡描述的是較高層次的融合,即該軌跡中包含的因素會促進學生達到較高層次的社會融合和學術融合,而負面軌跡描述的是學生只能達到較低層次的融合。Kember的研究對遠程學習者的輟學過程進行了解釋,并就遠程學習者輟學提出了應對的措施。Kember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標志著對遠程學習者輟學的研究進入了解釋性研究階段。90年代中后期,國外關于遠程教育輟學問題的研究趨于平穩,主要是對前一階段理論的反思、總結和完善。1996年,Brown在研究中又將三因素輟學模型中因素的重要性順序進行修改(羅紅衛等,2011)。
90年代末到現在,網絡在遠程教育中的廣泛應用賦予了遠程教育輟學問題研究新的研究意義和內容。Rovai(2003)進一步將影響遠程學習者輟學的因素劃分為入學前和入學后兩個階段,他認為學習者輟學受內、外部諸多因素的影響,對學習者做出學業保持決定有直接的影響的是內部因素。他提出的遠程學習者學習保持模型為遠程教育機構管理者確定存在輟學危險的學習者提供了參考依據。Park(2009)修改了Rovai的遠程學習者保持模型,提出了在線成人學習者輟學理論框架,其中增加了外部因素對學習者輟學/保持決定的直接影響。綜上所述,國外從對遠程學習者輟學影響因素的分析開始走向對輟學過程的解釋研究,研究更加重視各因素之間的關聯及導致學習者發生輟學的內部機理。人們對遠程學習者輟學的因素及輟學的過程模型的研究各有側重,但對影響遠程學習者輟學的重要因素均認為存在共性方面,如工學矛盾、不合理的課程設置與教學設計、環境因素、學習者入學前的特征、學習者的心理特征、學習者的心理障礙、教師素質等。以上模型中的Tinto模型和Kember模型認可度較高,尤其是Tinto模型后來被多位研究者引用,在遠程教育輟學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000年以后,隨著國內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數量的增加,遠程學習者面臨的學習困難,甚至輟學或流失逐步引起學者的關注。2002年人們才開始關注遠程教育輟學問題。我國最早關注遠程學習者輟學的學者是張偉遠和胡軍,2002年兩人發表了首篇探討遠程學習者學習困難方面的論文《西北地區遠程學習者特征和學習障礙的調查報告》。2003年以前學者們主要研究遠程學習者對基于網絡的遠程教育的適應性與存在的問題,從2004年開始,更多關注遠程教育中流失學生的情況。2010年前,國內研究主要側重遠程教育輟學的時間規律、影響因素、輟學者特征等方面,2011年以來更多的學者運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對遠程教育的輟學現象進行深入全面的探究,并歸納出遠程教育學習者輟學的真正原因。綜觀我國對遠程學習者輟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關于遠程教育輟學的研究綜述2003年,蔣成鳳、魏志慧和師書恩最早就關于網絡學習障礙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總結,并將其歸為學習者自身、教學人員、課程、機制方面等四大類原因。2004年,蔣成鳳、楊典華和師書恩首次對國外關于遠程教育輟學理論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為國內遠程教育輟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借鑒和參考。2005年,羅發奮和隋春玲在《國內外遠程學習者輟學原因研究概述與探究》中,總結了國內外遠程學習者輟學的首要原因是工作責任、家庭責任和學習責任之間的矛盾沖突。2010年,蔣紀平的《國外遠程學習者在線學習障礙研究》一文總結了國外遠程學習者網上學習障礙分類、影響因素及對策,并和國內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比較。
遠程教育輟學情況的調查研究2002年張偉遠和胡軍對西北地區遠程學習者的特征和學習障礙進行調查,涉及學習者的來源、學習動機、學習方式、學習障礙、尋求幫助的途徑、對教育技術資源的了解和應用六個方面。2003年張偉遠等對上海電視大學455名學習者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網上學習的障礙表現為教學的不足和學習的困難兩個方面。倪少成等對江西電大系統輟學者和教師兩方面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學習者評價引起輟學的處于前五位的因素依次是:工學矛盾、考試嚴格、考試通過率低、學習費用高和缺乏專業基礎;教師認為學習者輟學的主要原因是學習者的學習表現差和學習信心不足。(轉引自:羅發奮,隋春玲,2006)。蔣玉蘭和周磊(2006)分析了寧波電大輟學者的年齡、性別、輟學時間分布和已通過課程數目,并對學習者的輟學原因進行問卷調查,顯示對自身學習基礎沒有正確的認識、工學矛盾以及失去學習動力是主要輟學原因。羅發奮(2007)基于國外遠程教育輟學理論,對廣東三所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院校和廣州廣播電視大學的學習者進行了調查,得出影響輟學的最主要因素是學習者平時的努力程度和工學矛盾。黃正明和屈鴻翔(2008)通過對天津電大六屆學生流失情況的調查,得出了學生流失的規律,即學生流失率最高的時間發生在入學后的第三學期,專科學生比本科學生更易流失,成績差的學生較成績好的更容易流失,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對策。
遠程教育輟學原因的質性研究2010年開始了對遠程學習者輟學原因的質性研究。李瑩等人認為以調查問卷為基礎的調查研究雖然可以為遠程學習者輟學研究提供統計學意義上的規律,但對輟學者本人內心的關注不夠,而質性研究可以深入遠程學習者內心深處,有助于對輟學原因進行整體性、解釋性的把握。李瑩、陳洪玲和韓毅(2010)以網絡訪談的形式進行調查,將開放教育學習者分為好學生和輟學生兩組,通過對比找出影響學習者輟學的因素,得出影響輟學的關鍵因素為工學矛盾、經濟壓力、自主學習能力低和學習困難。李海艷、劉永權、李瑩(2011)在對輟學生、教學人員和班主任多方面訪談的基礎上,研究發現除了工學矛盾、學習困難等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外,課程資源缺乏整合、教學支持不足等教育機構方面的原因也會影響學習者輟學。羅紅衛、李瑩、牛健(2011)采用質性研究方法,針對廣東地區遠程開放教育英語本科輟學者進行個體訪談形式調查,剖析輟學者輟學的心理動因,對輟學現象進行全方位的深描。盧峰(2011)采用質性研究的方法,通過對輟學者的訪談,深入了解影響他們輟學的主要因素,包括工學矛盾、學習動力不足、情感上受到傷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