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民俗學論文
本文作者:額爾德木圖 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蒙古學學院
當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問題已成為熱門話題,許多高校在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先后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此外,學界也對這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相關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艱巨的、復雜的工作,其教育目標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課程教學上來。民俗學教學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有利途徑之一。教育部1998年底頒發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提高國民素質。其中明確要求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繼續加強愛國主義、遵紀守法和社會公德教育,進行中華民族和革命傳統教育,實施勞動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加強高等學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人文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通過增設選修課、舉辦專題講座和各種知識性、文藝性業余活動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高校民俗學課程的開設正符合“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的以上要求,可以滿足高校素質教育的某些需要。中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豐富多彩,其中存在大量優秀的對學生具有積極影響的良風益俗。如愛國愛鄉、尊老愛幼、互幫互助、勤儉節約、奮發有為等,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審美心理中最優秀的成分。高校民俗學教學就是要使學生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科學地審視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富的文化遺產,了解其在當代的變化與發展,廣泛的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財富,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同時還要使學生發揚良俗,革除陋俗,加強自身修養,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文明的行為方式,使高校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心素質都能得到發展,激發學生學習活力,促進智力開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強調:積極推進高等學校的教學改革,改革教育思想、觀念、內容和方法。因此,高校應盡快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改進教學方法。高校民俗學教學正是適應新時期高校教學革新需要,實現新的人才培養計劃和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高校民俗學教學內容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對本民族民間文化的了解,而且還可以通過民俗學課程的教學把相關專業知識融會貫通起來,使學生對所學專業有整體的認識,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因此,高校開設民俗學課程十分必要。
民俗學教學要讓學生了解民俗,掌握民俗,首先必須弄清楚民俗的涵義。中國民俗學之父鐘敬文先生認為:“民俗是人民大眾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農村民俗,也包括城鎮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傳統,也包括新產生的民俗現象;既包括以口語傳承的民間文學,也包括以物質形式、行為和心理等方式傳承的物質、精神及社會組織等民俗。民俗雖然是一種歷史文化傳統,但也是人民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1〕。由此可知,民俗是一種生活文化,具有生活與文化的雙重屬性,其涵蓋范圍十分廣泛。在理解民俗含義的基礎上,教師應通過啟發、引導,讓學生在雙向互動中掌握一些民俗事象,自主建構起民俗知識。不僅如此,還要讓學生理解這些民俗事象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因為民俗作為文化與生活的雙重復合體,其外在的生活屬性是內含的、深刻的文化屬性的一種物化。以傳統節日民俗教學為例,筆者在講解民俗時,先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結構———大致包含起始儀式、凈化儀式、競技儀式、服飾和飲食的展演、祭祀儀式、表演儀式、結束儀式,之后,再讓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圍繞節日結構的幾個方面,介紹各自家鄉的過節習俗。當然,僅僅滿足于了解節日民俗的表象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讓學生理解節日民俗的文化內涵,因為“節日生活是以其公共的時間性、空間性以及獨特的行為方式而構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空間”〔2〕,在此時,一個民族最深刻的、最具個性的文化會借此呈現出來。
以端午節來說,學生皆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民俗事象,但很少知曉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蘊。其實“吃粽子”有兩層文化意味:一是剝陽釋陰,輔替時節。我們知道粽子用菰葉包裹,菰葉陽性,粽子餡原為肉,餡為陰性,取陽包陰之象。剝食粽子,象征著釋放陰陽之氣,因為從歲時自然倫理上看,端午之時,正值陽氣盛級,陰氣萌生之時節,此時食粽子不僅品嘗了美味,還有扶持時氣的積極功效。二是祭祀屈原,喻其忠貞。漢魏以后,粽子身上還附著了追思屈原的傳說,由此它也就成了祭祀屈原的紀念物。在屈原故鄉,當地人在粽子中包上一枚紅棗,以象征屈原的忠貞之心〔3〕。通過解析這種民俗事象的文化內涵,學生對于端午的認識就不僅僅停留于表面現象了,而能深入到節日文化的核心,其節日文化記憶也因此得以加強。除了讓學生理解民俗的文化內涵,民俗的文化價值也不應該忽視,尤其是民俗在當下的文化價值功能。還以傳統節日為例,我們知道,在現代社會中保存下來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是經過挑選的,也是被處理和加工了的,它們是傳統文化的遺留物和象征物。“說它是遺留物,是因為這些被重新挖掘出來的傳統節日原本的生存環境已經消失,它們是被當做特殊的文化形式孤立地保存下來的紀念品。
說它是象征物,首先是對于脫離了傳統文化之根的現代人而言,這些節日往往代表著一去不可復返的過去和丟失了的傳統,其次是對于來自外界的參觀者而言,這些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節日就像是一個個展示異文化的櫥窗,能夠幫助你了解與己不同的另一個世界。”〔4〕當然,除此之外,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還在于它們是民族性格、民族文化的集中展演,是社會群體團結和諧的粘合劑,也是展示民眾美好心靈和表現藝術才能的文化舞臺,因此,傳授民俗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民俗文化的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教學內容。
學生學習民俗學,不僅僅是掌握一些民俗文化知識,更主要的是要養成民俗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自覺”這個術語是費孝通先生提出來的,他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5〕這里所謂的民俗文化自覺意識,就是學生要對本民族本地區的民俗文化有“自知之明”,不僅要了解它的來龍去脈,還要知道它的內涵特征。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擁有民俗文化自覺能力呢?筆者認為,讓學生對民俗文化有情感是基礎。民俗文化情感是指對民族民俗文化要有尊重和愛護之情,它是民俗自覺的基礎。關于這一點,通過課堂教學,筆者發現大學生都很熱愛自己的民俗文化。由于文化自覺是個理性的過程,我們對民俗文化不能僅僅停留于情感的維護上,更重要的是要對民俗文化有深刻的認知能力。這種文化認知,不僅是對行為模式、語言習俗等文化深層的認知,而且也是對思維方式、審美價值等文化深層的認知。這種文化認知的獲得,除了需要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思考討論外,還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細心觀察民俗事象,沉潛深思。經過日積月累,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便會大大加強,人文素養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