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師德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馬中女 刁匯玲 蔣淑君 孫暉 單位:濱州醫學院生理教研室
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使教師在師德修養中有章可循學校要以制度、紀律引導和約束教師向更高的師德修養方向發展。通過制度建設,把師德師風建設納入學校師資管理體系。根據《教師法》、《高等教育法》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明確要求,制訂科學、有效、可行的師德建設工作條例和實施細則,對教師教學工作規范、教師學術道德規范、教師的崗位職責均有明確、具體的要求,引導教師自覺履行。一是建立激勵機制。建議在全院每年評選師德先進單位、先進個人活動,對師德高尚、業績卓著的教職工予以表彰和獎勵,充分發揮典型人物的激勵、導向和示范作用;在同等條件下,對師德優秀的教師在評聘、職稱評審和晉級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二是建立考核機制。建立師德考核指標體系,并將其標準化、數量化,通過學院、系、教師、學生不同權重打分,給予綜合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存入本人檔案,作為教師聘任、培養、出國、晉升、晉級等方面的重要依據。三是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師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師不能上崗,其“內部津貼”、晉升、晉級都要受到影響。所有這些無疑會推動教師更新觀念,促進師德修養水平的提高。
提高對教學工作的重視我校有著良好的教學傳統,傳統的教授聽課制度、老教授的傳幫帶機制,堅持多年的教師崗前培訓制度以及近年開展的教學基本功比賽等對師德水平的整體推進和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需要創新精神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建設人才,要培養高水平的人才,教師首先要有創新精神。創新精神反映了教師敢不敢、能不能創新的問題,是膽識、意志和能力的綜合表現。教師只有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才能沖破舊的條條框框,開拓進取。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基礎是要求教師學識淵博,學業精深,即既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廣博的相關領域知識,具有跨學科、跨專業的結合貫通能力;還要有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及時吸收學科前沿知識與研究成果。要積極開展教學和科學研究,探索新的科學的教學模式,在耕耘中拓寬視野,在執教中提煉師藝、升華師技。
教師要把教學知識傳授與創新思維結合起來,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樹立師德建設的典型學院擬制定師德建設宣傳條例,把師德建設的宣傳工作作為經常性的宣傳教育活動,貫穿到學校各項工作中,做到“常宣不懈”。有機地啟動“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樹師表形象,樹師德典型”為主題的師德建設活動。通過宣傳師德先進典型,舉辦師德報告會和組織師德演講或征文活動等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使教師從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師德,個個講師德的良好氛圍。另外,我校始終把師德建設列入學校中心工作,還從促進教師合作精神、學生評教活動等方面來提高教師政治及業務素質。
醫德教育是師德教育的顯著特征德育工作是一項全方位的系統工程,不但要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而且還要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不但要深化醫學教育改革,而目還要強化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的建設;不但要深入開展校園文化建設,而且還要響應政府和社會的號召,創建文明單位建設。高等醫藥院校德育工作的實質是育人的過程,或者說是為育人創造優良環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育人指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進行醫德醫風的教育。因此,只有首先把教師隊伍的師德建設落到實處,教師才能真正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才能將學校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對學生開展醫德教育是師德建設的一個顯著特征,師德建設與醫德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加強師德建設就是要求教師要做到服務人民、獻身教育、熱愛學生、教書育人、以身立教、為人師表,一句話,就是要為人民服務。高等醫藥院校醫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和塑造醫學生高尚的醫德,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努力創造良好的醫德新風尚,促進醫療衛生事業和醫學科學的發展。而醫德的核心和宗旨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如果學生沒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高尚的醫德醫風,就不可能做到為人民服務。所以,在師德建設中,教師應加強學生的醫德教育,將之納入師德建設的范疇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將醫德教育滲透到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中,應地進行醫德教育,是完全意義上的成功教學的體現。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必須學會樹立醫德意識,必須自覺重視醫德教育,有針對性地將醫德教育滲透到教學之中。譬如在介紹孫思邈的養性及其他醫家的生平時,我們常常會把如何對待上下級關系、同事關系、醫患關系,如何注意奉獻與回報、單位與家庭、工作與休息,以及怎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等,同時結合臨床實際,有機地穿插在教學中去,在傳授專業技術知識的同時,進行醫德醫風教育,從正面給學生以指引。
結合學生和本學科特點,通過專業課來滲透醫德教育,可以克服傳統德育教育單純說教的缺點,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本教研室具有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醫德教育的傳統,特別是2008年以來本科室在集體備課、同行專家和學生反饋中,積極對“德育在生理教學中如何滲透”作出探討,以下是幾點認識和體會。德育滲透始于第一課生理學的緒論部分的理論傳授不多而德育內涵卻很豐富,除了嚴格課堂管理以外,要著重于立志與醫德教育。可介紹著名生理學家Harvey和林可勝的卓越貢獻,讓學生確立崇高的人生目標,激發其學習和工作動力,使其不畏艱苦,奮力拼搏,終有所成。在臨床案例和生活實例中進行德育滲透生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起到了聯系基礎與臨床的橋梁作用,在臨床案例和生活實例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切實可行的。設計難度適中,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病案,組織學生進行臨床病案討論。為使學生更好地獲取參考資料,提前將病案發給學生,同時提供一些相關的期刊、專著的目錄及檢索網站,訓練他們查閱文獻收集資料的能力,課堂討論時以小組為單位發言,其他組的同學進行提問和補充。例如腎臟一章可設置“血液透析”的案例,2011年教學中恰逢我校師生踴躍為本校2008級腎衰竭學生孫菲菲捐款,其母為她捐腎。現今學生因物質生活充實、獨生子女偏多,很多學生不知怎樣關心和幫助別人,對父母缺乏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