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眼科臨床論文
作者:王娜娜 詹江波 張鄖芳 單位: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十堰市太和醫(yī)院
怨恨煩躁感由于眼科某些疾病易反復發(fā)作,加之疾病帶來的痛苦,老年患者的情緒不穩(wěn)定,主要表現(xiàn)為易激怒,無故發(fā)火,對環(huán)境、家人、醫(yī)務人員都不滿意,甚至產生怨恨、煩躁感。
悲觀絕望感部分老年眼科疾病,經手術后仍不能復明;或因嚴重的眼球穿孔傷及角膜潰瘍導致眼內感染不得不施行眼球摘除術,致使患者心理壓力過大,對治療失去信心,主要表現(xiàn)為極度沮喪,悲觀厭世,個別患者甚至有自殺傾向。
老年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要求在不斷提升,護理人員應在溝通中重視加強護理倫理的學習與修養(yǎng),不斷提高自身的護理道德標準,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老年患者,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護理人員要轉變服務理念,樹立患者優(yōu)先的服務意識,倡導人性化服務,以患者滿意為服務標準,以患者的需要為服務范圍,以患者的感動為追求目標。新的健康觀和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要求護理工作更加重視對老年患者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健康保健護理。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轉變服務理念,以整體護理為服務目標,多從細節(jié)著手,主動關心問候,耐心傾聽,認真對待,尊重患者,審慎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第二,護理人員應該規(guī)范護理行為,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護士作為各項治療護理實施者,其言行舉止代表著醫(yī)院,代表著科室。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在情緒上要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喚起老年患者對生活的熱情,切不可把自己在生活、工作、家庭中的不良情緒向患者發(fā)泄;在行動上嚴格執(zhí)行各項操作和規(guī)章制度,實施護理技術標準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使患者住院有安全感、信任感,從而減少患者的恐懼感。[2]
靈活運用溝通技巧,加強護患溝通工作
第一,針對患者的多疑恐懼,護士應從患者進入病房的那一刻開始,微笑起身,熱情相迎,送病人到病房;主管護師詳細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醫(yī)務人員的姓名、同病室的病友;介紹有關疾病的相關知識,有關檢查治療的必要性,并給予正確的健康指導。介紹時要注意語速適中,不可過快。對患者的詢問和質疑要耐心解答,用具有說服力的語言進行疏導、解釋。[3]同時,根據(jù)病人的聽力狀況調整自己的音量,使老年患者感到受尊重、被重視,消除其多疑恐懼的情緒。
第二,針對患者的緊張焦慮,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責任護士應提前一天主動向患者講解手術的方法及麻醉的方式以及術后疾病恢復的程度,并向患者介紹主刀醫(yī)生的手術經驗,讓患者對手術過程有大致的了解;對手術臥床患者應加強巡視,除疾病觀察外,還應給予生活上的照料,使患者有家的感覺,消除其緊張焦慮的心理。
第三,針對患者的孤獨寂寞,護理人員應以愛心和耐心多與患者溝通。縮短護患的距離,增強信賴感,同時用禮貌得體的語言,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動員家屬多陪伴患者,避免患者產生被遺棄感。醫(yī)護人員應認真細致地作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減少其痛苦,使患者增加對護士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4]
第四,針對患者的煩躁,護理人員要給予理解,當患者向護理人員抱怨時,護理人員要耐心聽患者講述,然后再慢慢開導、安慰患者,同時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工作,避免刺激患者。要以高度的責任心和熟練的操作技能,把患者的痛苦減至最低。
第五,針對患者的悲觀、絕望,護理人員要以高度的同情心和愛心,在遵守保護性醫(yī)療原則下,根據(jù)患者個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釋說明疾病的轉歸和預后;同時,通過介紹疾病恢復較好的病例,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使其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眼科老年患者不僅是視覺器官發(fā)生了生理病理性改變,而且隨著軀體的衰老,身體其他部位也發(fā)生了生理病理性改變,因此眼科老年患者心理特征更加的復雜多變。心理因素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反之,也有加重疾病的作用。眼科患者住院期間安全能否得到保證,與醫(yī)療護理工作息息相關。[5]護理人員要細心掌握好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有針對性的溝通,為眼科老年患者提供更安全、更專業(yè)、更全面的護理,是確保住院患者的安全,減少護理缺陷和防范護理糾紛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