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養生論文
作者:羅明月 單位:鄭州大學文學院
在古人看來,因為“洞天福地”具備了這樣一個與“宇宙”相類似的結構,它才具備一種內在的神圣性,從而可以達成道門中人修道成仙之愿望,且使其成為道教所認定的神仙居住的名山勝境。另外,在道教觀念中,煉丹是神圣的,丹房是不可侵犯的,“欲將修煉,先須擇地。惟玄福德之地、年月吉利、潔凈之地,方可修煉。……陰真君曰:不得地不可為也”[4]。所以,在修煉氣功和神秘煉丹的需要下,道家要求這類場所必須環境幽靜、神秘,山林尤其是“洞天福地”正好符合這種要求。
所以,在道教信奉者看來,具有審美意義、別有“日月星辰”的洞天福地是“地仙”通天的勝境、修煉的絕佳之地。道教宮觀的具體選址也很有養生講究的。道教堪輿學認為,房屋建在背山面水、向陽之地,有利于人的生存與健康。《陽宅集成》中說:“陽宅須選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期得福,水口收藏積黃金。”[5]也就是說,北有連綿高山群峰為屏障,南有遠山近丘,遙相呼應;左右兩側有低嶺環抱圍護;內有千頃良田,河流婉轉有情。這樣的選址為吉。道教宮觀建筑所選擇的小環境諸如山麓、山坳的臺地、坡地等,背山面水,負陰抱陽,有利于對“氣”進行疏導、匯聚和回收。并且,它能巧妙地將冬天的北風拒于門外,把夏天的涼風吸引進來,并在建筑的獨特作用下,把眾多風力積于一起,利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使建筑內形成一種適合于居住的氣場。因此,道教中將這些地方稱之為山環水抱、藏風納氣的風水寶地,對養生最為有利。如羅浮山沖虛觀,“山形水脈縈繞環抱,前楫后從各當尊卑,起伏之勢如天造地成。……其顯者,煙云之變態,氣象之明滅;其微者,禽鳥之飛翔,花木之弄色;殆于世間特異,真神仙境界也”[6]。這真是個養生的絕佳之地。這種強調風水、以“聚氣迎神”為準,注重建筑環境,追求與自然之道融為一體的境界的道教宮觀具體選址,既適應了道教教義的養生、修煉要求和修行的需要,又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創造出一種優美宜人的生存環境,使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心曠神怡,如置仙境,其選址的養生之功可見一斑。
道觀的布局遵守養生法則
道教宮觀的布局是有原則要遵守的。《黃帝內經》云:“五行有序,四時有分,相順則治,相逆則亂。”[7]古人認為,五行、四時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只要遵守這些規律,與自然保持高度和諧一致,就會獲得平安與快樂,從而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道教吸收發展了古人的這種養生思想,認為人體與自然環境是相對應、相一致的,都屬于陰陽五行八卦系統,因此道教宮觀就要利于自然的和諧,保證人類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太平經》指出:“人者,乃象天地,四時、五行、六和、八方相隨,而壹興壹哀,無有可解已也。故當預備之,救吉兇之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理不忘亂,可長久矣。”[8]16《三天內景經》中卷上說:“夫人生體,上稟于天,下象乎地……天不可不養生,地不可不長物,人不可不攝氣而生也。”[9]《周易參同契》也利用陰陽五行八卦理論闡發了這一觀點,認為法天地日月變化、陰陽消長來進行修煉,可以使人“抱元守一”,長生久視。“管天之道,執天之行。遂借天符之進退,陰陽之屈伸,設為火候也,法象示人,蓋天地儼如一鼎器,日月乃藥物也。日月行乎天地間,往來出沒,即火候也。人能即此,反求諸身,自可默會火候進退之妙矣。”[10]在這種“天人相應”的思想指導下,古代的道觀布局一般要按陰陽、五行、八卦設計,以遵守養生的法則,即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長生久視。
道教堪輿學認為,建筑風水中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男女和合有利于禳邪卻禍、養性延年。《黃帝宅經》講風水原理時說:“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乾將三男震坎艮悉屬于陽位,坤將三女巽離兌悉屬陰之位。是以陽不獨王,以陰為得,陰不獨王,以陽為得。亦如冬以溫暖為德,夏以涼冷為德,男以女為德,女以男為德之義。《易訣》云:陰得陽,如暑得涼,五姓咸和,百事俱昌,所以德位高壯,藹密即吉。”[11]這種陰陽均衡的理論不僅是一般民宅建筑之要訣,而且也成為道教宮觀建筑布局形式規劃的圭臬。而這種陰陽和合的“中和”理論,是通向養生的。《太平經》說:“陰陽者,要在中和。中和氣得,萬物滋生,人民和調,王治太平。”[8]20梁道士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說“能中和者必久壽也”[12]。所以,道教宮觀建筑的講求“陰陽均衡”、“中和”的左右對稱布局和五行八卦布局,不但表現了追求平穩、持重和靜穆的審美情趣,而且都是遵守養生法則的表現。在宮觀建筑中,坐北朝南的布局,同樣是出于養生的考慮。老子曾說過“萬物負陰而抱陽”[13],按照道教學者詹石窗的觀點,所謂“負”是“背”的意思,“抱”便具有“面向”之意。
據此,老子的話即可理解為:萬物背朝著陰而向陽。老子講的雖然是自然物朝向的一般原理,但在擇居尤其是宮觀建設方面卻有著指導意義[14]。北屬陰方,南是陽方,“負陰抱陽”在建筑布局朝向方面就體現為坐北朝南。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國地處北半球中緯度和低緯度地區。由這種自然地理環境所決定,宮觀朝南可以冬季背風招陽,夏季逆風納涼,符合人們納陽御寒、頤養身體的養生需求。道教宮觀的建筑布局,從功能和宗教觀念及文化內涵上看,也體現出深厚的養生意識。道教強調,有氣則生,無氣則死。道教中人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生及成仙,而氣的有無關系到了生的質量的好壞和成仙的與否。而道教宮觀建筑的布局都是為聚氣養生、修煉等服務的:第一,山門前建的影壁,就可以起到藏風聚氣和避邪的作用。第二,修道者要想成仙成真,必須內心空明澄澈、不受塵世紛雜的干擾。而由三個券門組成山門,也就是道教廟宇的大門,代表著“三界”。
修道者只有進了山門(三門)、跳出三界,才算是一位真正超凡脫俗的修道之人,才能更快地到達仙真的彼岸。第三,山門內由數進四合院縱向連接而成建筑群,以應木(東)、火(南)、金(西)、水(北),加上中央土,五行俱全。并認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聚四方之氣,迎四方之神,對煉養修真大有裨益。第四,根據陰陽五行思想,東方作青龍,為木,屬陽,利生,正符合道士修煉達到“純陽”、返還于“道”的目的,所以,道眾住房在宮觀的東部,以利于修煉養生、合道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