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預防醫學論文
作者:孫亮 孫錦峰 呂全軍 付曉麗 李小芳 單位: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
調查結果
1.身心素質方面。
學生身體健康狀況較好,并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學生的外向度和自信心偏高,特別二年級學生比其他年級高,需要加強教育(結果詳見表1)。
2.學習素質。
在學習素質方面,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突出,但對當前的學習滿意度不高,有230人認為學習不滿意的方面為“看不清前途”,占到調查人數的59.4%(結果詳見表2)。3.情感發展素質。在情感發展素質方面,學生的情感、意志力和視野開闊度均較好,但藝術修養、成功指數和社交能力方面有待加強,特別是藝術修養方面的提高對醫科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結果詳見表3)。
討論與建議
調查結果顯示,各指標評分均在0點附近,說明學生各項素質總體水平在標準范圍,整體素質較好,但學生的外向度和自信心還有待加強,學習滿意情況更不容樂觀,近六成的學生因“看不清前途”而對學習產生不滿情緒。因此,預防醫學生素質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首先,應更新和轉變素質教育觀念,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的關鍵是轉變教育觀念和更新教育思想[2]。而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因此,在預防醫學生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除了專業知識的傳授外,更應注重培養學生對預防事業熱愛與獻身精神。
再者,應做好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引導在校學生根據主客觀條件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和特點進行綜合分析,同時結合專業特征和社會需求,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職業傾向,明確目標,并制訂出有效的實施方案的教育[3]。在當前社會“重臨床,輕預防”環境下,預防醫學專業其社會認知度不高,致使許多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前景感到非常困惑,從而影響了學習興趣。因此,從入學階段就應做好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工作,確定大學時期職業生涯規劃的總目標及分階段目標,讓學生知道自己喜歡干什么,能夠干什么,適合干什么。
其次,應調整課程設置,加強社會實踐。預防醫學生課程較多,除要學習臨床專業課程外,還要學習預防專業課程,學生大部分時間在教室應付考試,沒有時間走向社會,所以交往能力得不到鍛煉,造成學生外向度和自信心不強。因此,要對預防醫學課程進行合理優化,加強社會實踐環節,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專業課程,了解預防醫學專業特點,從而使學習規劃與職業規劃更好的相結合。
最后,還應分階段進行差異化的素質教育。有文章指出,按學生在校期間的不同階段,分層次、分階段地采取不同內容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有效途徑[4]。本次調查也表明不同年級學生各素質指標間存在差異。因此,在醫學教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學習成長階段,合理規劃任務及目標,正確引導學生規劃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