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畜牧業論文
作者:閔紅 單位:廣西農墾永新畜牧集團有限公司
一、畜牧集團的優勢和劣勢
(一)優勢分析
1.技術水平領先不斷引進消化和應用新技術新措施是永新持續健康發展的法寶。經過近20年的努力,畜牧集團各子公司不同程度地建成了畜牧人才小高地,依托人才和技術,現已從國外引進曾祖代sPF(無特定病原)瘦肉型原種豬,從根本上保證選育種效果;建成七點式生產工藝(分種公豬站、頭胎母豬區、經產母豬區、保育區、后備母豬培育區、育成區、育肥區)、全進全出分階段小單元飼養、水簾降溫系統、大功率換氣風扇、B超鑒定發情母豬、A超測背膘厚定喂量等,有效阻斷疾病傳播,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參照美國的綜合選擇指數公式,制訂永新的綜合選擇指數公式,根據MLI、TsI和sPI指數值進行選留種;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對核心種豬群進行應激基因(氟烷基因)檢測,確保豬群無應激基因,提高了種豬和商品豬的質量與銷售價格。
2.基本設施現代豬場建成并使用現代高床生產設施和降溫設備。良圻原種豬場嚴格按照國家現代集約化原種豬場的要求和廣西特點來設計布局,實行三點式全進全出分階段隔離飼養,每個階段養殖區相對獨立,場間距≥1000M。實行凈道與污道分開設計、雨水與污水分渠獨立達標排放。在產房和保育舍全部安裝鑄鐵高床產欄和高床保育欄,并安裝大功率電扇或進口排氣扇,自動調節舍內的溫度和濕度。空懷配種和妊娠階段實行定位欄飼養。育肥階段以全價配合飼料實行大欄飼養。為保證公豬精液的質量,實行集中飼養,應用水簾降溫方式減少公豬的熱應激,使豬舍溫度維持在22-23℃。其它養殖階段配備有噴淋降溫或滴水降溫以減少熱應激的裝置。
3.擁有廣西唯一的國家重點原種豬場為滿足市場的需求,畜牧集團1998年一次性從加拿大引進sPF原種豬247頭。2001年又從丹麥引進sPF原種豬100頭,兩次引進原種豬347頭。品種有:杜洛克、長白、大約克,是國內一次性從國外引種最大規模的國家重點原種豬場。通過多年純繁擴群,現有生產母豬近2萬頭,其中純種原種豬5000多頭,二元雜母豬近15000頭,年出欄種豬35000頭,是廣西目前規模龐大的、檔次高級、設備精良、種豬質量良好的原種豬場。也是國家重點原種豬場,是國家948育種基地。
4.精細化管理先進標準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有效手段,為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畜牧集團開展“6s”現場活動,對公司生產技術管理、經營管理實行“三定”和“五統五分離”管理。即集團公司對所屬各單位和管理部門“定崗位、定工資總額、定技術文明指標”“、統一技術、統一財務核算、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統一飼料配方”、“采購計劃、定期招標、驗收、付款與監督相分離”的制度,通過由集團組織招標確定購銷價格,盡可能地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干擾和人為誤差,確保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結果的一致發揮集團優勢做大做強廣西農墾畜牧產業的思考閔紅(廣西農墾永新畜牧集團有限公司,廣西南寧530022)性,公平、公正、公開和權威性,既能提高可比性、透明度和執行力,又可強化監督,相互制約,為獎罰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引導員工努力向上,奮發有為,朝著既定目標邁進,企業的公信力也隨之大為提高,是廣西第一家通過“GsPc”AAA級(企業標準體系)認定白畜物公司。
5.產業帶動力強畜牧集團建立并實行“公司+基地”或“公司+標準大戶”經營模式,將發展基地和大戶的主攻方向放在農村。公司與農戶間以簽訂生豬購銷、技術服務合同為契約形式,堅持“統一規劃選址,統一設計建設豬舍,統一提供的豬苗、飼料、獸藥,統一飼養管理技術方案,統一銷售生豬“”五統一”的管理原則,實行定價購銷,現金交易,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從資金、種豬、人工授精、防疫、飼料、飼養技術、培訓、保價回收等方面對養豬生產進行扶持。至今已在橫縣、柳城、柳江、龍勝、貴港10多個縣(市)區建立50多個養殖基地,累計推廣種豬約14萬頭,直接銷給農戶9.95萬頭,直接間接改良并年出欄商品豬360多萬頭,實現銷售收入約30億元,帶動農民和農場職工養豬致富3萬多戶。
(二)劣勢分析1.體制不順。控股子公司的不是畜牧集團,而是良圻原種豬場,造成良圻原種豬場“直接控制生產經營”;二是集團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沿用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責權不夠清晰。2.疫病侵擾,防疫體系、冷鏈體系、監測體系尚未完善。3.各子公司之間發展不平衡。4.資金缺乏,發展后勁不足。5.人才流失,技術力量斷層。6.聚合力尚嫌不足。
二、做大做強農墾畜牧產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農墾畜牧不愧為廣西畜牧產業的龍頭企業,但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這一龍頭目前并不特別強大。進入“十二五”規劃期,自治區黨委政府賦予農墾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成廣西新的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廣西農墾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加快發展,壯大經濟總量,增強實力,以充分發揮對“三農”的輻射示范帶動作用。要達到目的,必須做強做大主要產業。綜觀當前的農墾各行各業,大多數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已經經歷了多輪的轉變磨合,糖業、生化淀粉、劍麻、茶業等現有產業由于原料基地和產業基礎的限制,在短期內都缺乏迅速做大做強的跨越發展空間;而畜牧產業由于它的特殊性,以及前幾年受重視的程度不夠等原因,潛力大、后勁足、發展前景最為看好,相對而言卻存在有做大、做強的空間,所以近期內將其做大做強是十分必要的。
(二)可行性
1.過硬的技術、完善的管理為做大做強提供了支撐一是管區具備了完善的技術體系特別是種豬繁育體系。主要豬場都能實行全進全出分階段單元式隔離飼養一流技術,把養豬作重要產業發展和商品來經營,出欄率達>200%;二是畜牧集團一直能保持與先進發達國家進行技術交流和培訓。永新已被美國谷物協會定點為免費技術指導單位,每年派4—6批專家到公司生產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幫助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管區畜牧業已形成以科研項目帶動生產經營的風氣;三是通過資產重組和優化資源配置,形成的產供銷一條龍經營管理體制蘊藏巨大潛力,在自負盈虧,獨立核算,多元化投資主體的框架下,實行全員聯產計酬工資制和標準化管理,對飼料廠進行技改擴建,生產能力由原來單班產3萬噸提高到6萬噸,對原種豬場進行技改擴建,由原來4000頭擴大到1萬頭,基本可以做到自繁自育自養,管理水平有確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