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化歷史論文
作者:姜旭朝 張繼華 單位: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
一、中國海洋經濟史理論
學界關于中國海洋經濟史理論研究主要圍繞海洋經濟史概念范疇、歷史觀和方法論展開。其中,關于海洋經濟史的研究對象,即海洋經濟的概念,學界一直存有爭議,國內最早的著述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海洋經濟學科產生之初。但是海洋經濟史作為一門學術史被納入到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時間則相對較晚。
(一)海洋經濟史研究對象———海洋經濟的相關概念范疇界定
歸納研究中關于海洋經濟概念表述,主要存在以下三種觀點:1、經濟學意義上的海洋經濟范疇。海洋經濟概念探索隨我國海洋開發實踐不斷深入,其時代特征明顯。由此形成如下各種觀點:早期政治經濟學視野下的海洋資源開發論、海洋經濟產業論、海洋資源配置論、海洋開發綜合論等。海洋經濟概念范疇由狹義的海洋資源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活動,逐漸擴展到廣義的海洋相關產業、與海洋經濟難以分割的海島陸域產業、海岸帶陸域產業、內河經濟等多個層次。在海洋經濟歸屬上,相關研究或將其視作陸地經濟的擴展和延伸而歸為大農業經濟一部分,或將其歸為與陸域經濟相平行的大區域經濟。海洋經濟體系的相對獨立性特征在學界還未完全得到重視。2、史學視角下的海洋經濟概念。楊國楨研究發現,早期西方史學研究認為海洋經濟即為海洋航運和海洋商業,隨著西方歷史發展,尤其是十五、十六世紀以海洋為紐帶的地理大發現,最終促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以后,海洋經濟在相當長時期內被史學界等同為“殖民掠奪型的資本主義經濟”“以海洋為活動舞臺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1][2]3、多元學科綜合的海洋經濟釋義。海洋經濟的學科交叉特征,以及海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概念磨合,形成了多學科綜合視域下的海洋經濟概念。楊國楨將其表述為“海洋經濟是人類在海岸帶、島嶼和海洋(近海和公海)中直接或間接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和海洋空間的經濟構成、經濟利益、經濟形態和經濟運作模式”,其特征突出表現為歷史發展的動態性、起源的多元性、發展模式的非固定性、多層次性,以及與不同經濟形態的依附性。[2]
(二)中國海洋經濟史理論架構研究
海洋經濟史在學理上屬于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范疇。順應經濟史研究注意非經濟因素、經濟史與社會史結合的傳統史學向新史學的發展趨勢,“海洋社會經濟史”提法在中國海洋經濟史理論研究中得到更多學術關注。無論是作為海洋人文歷史研究的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還是更大范圍的中國海洋史,其根本理論出發點都在于矯正中國史文本中海洋史“陸地化”的認知偏差,“讓原本附屬于陸地史的有關研究回歸海洋性的本質”,即要樹立站在海洋活動群體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海洋本位”思維。[3][4]就其研究任務而言,學者認為,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旨在“考察我國沿海區域、海島和海洋國土及相關的外海海域、海外地區間的中國海洋經濟活動,闡述這一經濟運動變遷過程中的各種經濟關系、社會組織的具體形態,揭示海洋社會區域經濟運動的規律性”。[1]采用“科際整合”研究方法,“將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當作一個子系統,并置于不同時空、內外推拉的海洋經濟圈內,對中國海洋發展區域的經濟變遷和社會變遷作有機的歷史考察”;立足開闊、外向的“海洋視野”,兼顧大陸和海洋,跨地區、區域、國家、大洋,以至世界的“整體思維”,“跳出中國看中國的學術思維”,站在中國經濟史立場和世界海洋社會經濟史視域,整合各相關專門史研究。[1][5]鄭杰文概述了海洋經濟史研究的輔助史料文獻支撐,包括海洋古典文獻及佚文、海洋方志資料、海關物流文獻、海洋科技文獻情況。[6]另外,作為海洋經濟規制層面的中國海洋經濟制度和政策也屬于中國海洋經濟史研究內容。史學視野中的中國古代與當代海洋經濟管理制度與政策研究屬于海洋管理史的學術框架。關于歷史研究中“海洋管理”的概念界定,學者認為,應“采用管理學中管理的最廣義定義,管理的主體不僅是政府與國家,還有民間各種組織、機構,方式,即可以從嚴厲的控制一直到溫和的協調服務;管理內容包括海洋權益管理和海洋經濟管理,管理的外延包括海洋、海島、海岸帶和向海洋用力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教育等社會系統和關系,以及海洋政策、理論、戰略、觀念心理等人文素質,即海洋經濟、社會、人文三個層面”。[7]中國海洋管理史研究最核心問題在于要立足于海洋本位的思維方式,即“以海洋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為研究的出發點,脫離農業文明的研究框架,以海洋的獨立視野研究中國古代的海洋管理,從農業思維中解放出來,從傳統農業文化話語的歷史文本中發掘古代海洋管理的人文信息”;應采用科際整合的研究方法;其未來的研究取向在于“揭示當代中國海洋管理民間、各行業的相對有序發展與政府、國家的海洋綜合統一管理的相對無序進行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7]關于中國海洋經濟制度更替和政策變遷的研究主要關注以下問題:中國海洋管理體制變遷歷程及演變動因;海洋管理與中國社會變遷關系;海洋管理體制變遷過程中民間、行業、國家政府三者在海洋開發利用上的互動與行為均衡等。這些研究表明,中國古代海洋管理主要是從陸地農業經濟角度出發,以行業和部門管理為主,海洋管理中職能交叉,缺乏統一協調現象突出;海洋管理政策調整是中央朝廷與地方海洋社會之間、官方與民間之間幾度達成均衡,又在新一輪的不均衡中重新調整的磨合過程,在這一動態歷史過程中,既存在服務于海洋經濟整體發展的制度與政策,又在不同時期分布著大量部門專項政策。
二、海洋漁業史研究
海洋漁業史的早期著作可追溯至清末沈同芳《中國漁業歷史》,該著作雖對明清海洋漁業經濟略有研究,但主要內容是大范疇的中國漁業歷史。20世紀80年代以來,張震東和楊金森的《中國海洋漁業簡史》在海洋漁業史的綜合研究和長時段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斷代中國海洋漁業史中,歐陽宗書的《海上人家———海洋漁業經濟與漁民社會》對明清時期整個中國海域的海洋漁業做了系統考察。區域海洋漁業史研究的地理單元集中在山東、江蘇、福建、香港等東南沿海地區。近年來,伴隨著海洋漁業統計數據不斷完善,以及經濟地理學分析手段發展,區域海洋漁業史研究開始由單純的史況介紹轉向遙感、GIS等地理信息系統分析技術輔助下的海洋漁業空間規律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