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哲學思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陳婷婷 單位:廣東金融學院體育部
如果生活基本條件欠缺,人又不去進行運動,其身體的健康就不會有保證。荀子的話道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健康的身體與運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運動可以健身,不運動可以傷身。當然,這里強調的運動是適當的運動。“三位一體”的整體鍛煉觀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提出了氣一元論,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如荀子就認為自然界的萬物都由物質性的、統一的氣構成,而人則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則提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由這樣的思想理論出發,古代中國最重要的健身方法———導引術就產生了。它是一種將肢體運動、呼吸及自我按摩三者合為一體的身體鍛煉方法。導引術的整套動作是以行氣為基礎。“行氣”即呼吸運動,是人類生命機體與外界進行物質及能量交換的基本方式之一。古人稱之為“吐故納新”。[1]就是宇宙間的空氣與運動于體內臟腑之間的氣,兩者在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古導引從樸素的整體觀念出發,設計與編排其鍛煉技巧。比如,引頸與伸腿、上攀與下蹲、軀體前擲與后卻、堰仰與俯臥,立勢與跪勢,胸腹運動和腰背運動,踢腿和蹬腿,側腿和轉腿,左肢和右肢等等都是互相聯系,互相配合渾成一個整體,從而使臟腑、血脈、表里等各個部位都能得到鍛煉。
體育要與音樂相結合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荀子認為,為增強體育的愉悅性與藝術性特征。他提倡一種以音樂和舞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體育健身方式。這種健身方式就是古代的“樂舞”。荀子的這個思想主要源于周代的基本治國理念。因此,他對以陶冶人的心智為主要目標的樂舞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荀子•樂論》中荀子指出了樂舞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他在《樂論》中指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他很強調樂舞在人身心健康的過程中的作用。他說:“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一方面,人們的性情可以通過樂舞來陶冶即“志意得廣”;另一方面,人的形體健全生長也可以通過樂舞獲得“容貌得莊”;同時,人們的組織性、紀律性還可以通過樂舞活動增強,即所謂的“行列得正,進退得齊。”實際上,荀子所講的樂舞主要指的是現在的健美操。
思格斯說:“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2]。我們這里強調的西方古代主要是指古希臘時代。古希臘是以城邦形態存在的,因而不會產生東方大國的高度中央集權,民主的思想易于傳播,民主的制度易于形成,思想易于交流和多樣化發展,作為理性學科的哲學,在寬容的政治氛圍下,易于培育。為此,古希臘產生了許多著名哲學家,如泰勒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不但他們的哲學思想影響著后世,而且他們從哲學角度去闡述體育本質的思想,是希臘人文體育傳承到現在的重要原因。身體的健康與心靈的高尚同等重要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思維特征就是:精神與理念是先于物質世界而存在的。但他們并不排斥物質現實的客觀性,沒有把身與心、靈與肉絕對割裂開來。由這樣的觀點出發,古希臘的三個著名的哲學家都從不同角度闡述自己對體育的見解。蘇格拉底對身體健康很重視,他認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不僅要品德高尚,要擁有美德與智慧,更重要的還是要有健康的身體。蘇格拉底強調,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須依賴兩個條件:強健的身體和堅強的意志。本著唯心主義的立場,告誡人們要通過“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去“鍛煉身體”,因為身體是精神的奴役。“為了獲得精神的解放,我們要努力鍛煉自己的身體”[3]。
柏拉圖認為,心性的修養、美德的培育和鍛煉身體、增進健康兩方面的教育是相互促進的。通過身體的鍛煉,不僅讓身體變得強壯,而且還能培養人們勇敢、堅韌的心理品質。亞里士多德也認為,人類是由靈魂與肉體緊密結合的生物組合。肉體是靈魂活動,因此,智力的健全依賴于身體的健康。人類要保持健全的身體狀態,就必須加強身體的鍛煉。體育與音樂要相結合,促進身體與靈魂的協調發展公元前594年,梭倫在雅典推行民主政治改革,使雅典成為當時歐洲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發展和繁榮的城邦國家。發達的經濟和較高的文化,要求雅典公民既是軍人,又是社會活動家;既要是“道德高尚者”,又要是“身體健全的人”。所以,一些著名的哲學家都主張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結合起來,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人。蘇格拉底主張利用音樂和體操來塑造身心和諧發展的公民。柏拉圖對體育與音樂兩項教育規定了實施步驟,并指出“教體操之前應先教音樂”。他認為,音樂和體育分別是人類愛智和激情兩方面的組合。單純的體育鍛煉容易使人性格粗暴而缺少柔情,單純進行音樂文藝創作的人容易變得軟弱而缺少力量,這對人的全面發展是不利的。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可以讓人獲得快樂和舒暢。因此,他提倡用比較柔和的體操練習來替代為了某種目的而強調的體育競賽訓練。
公民要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蘇格拉底平時很注意進行身體的鍛煉,他親身體會了身體是事業成功的關鍵。身體越健康,工作就越順利。他認為通過身體的鍛煉,才能讓力量與肉體的美展現出來。他指出“一個人如果一生從未表現出力和美來,那將是這個人一生極大的悲劇”。[4]柏拉圖認為,教育的宗旨應是培養公民為了保護國家而進行終身體育鍛煉。在他看來,個人的健康狀況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為了維護國家的長期穩定,作為國家護衛者的公民必須從童年起就接受嚴格的體育鍛煉直至一生。亞里士多德為人生的終身體育鍛煉設計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脫離母體后的嬰兒,要注意運動;第二階段是兒童發育期要注意體育鍛煉,促進身體發育;第三階段,青年人階段要把體育鍛煉與美德培育結合起來。[5]
近代哲學是指15世紀~19世紀40年代這個階段。在中國,我主要選擇唯心主義哲學家王守仁的觀點。王守仁論人的身心關系是以心為主的,他在《訓蒙大意》中說:“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不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宙動,無耳目口鼻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謂之身”。而近代西方哲學則以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代表。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繼承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合理內核,并根據當時自然科學的發展,正確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問題,它進一步解釋了身體與心理、肉體與靈魂的關系問題,因而大大推動了近代體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