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鄉村教育教學論文
本文作者:黃文芹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經濟工作和社會發展水平上,實質上就是文化科學技術的差距,是智力發展差距,是勞動者素質的差距。而作為農業產業化主體的農民,提高其素質更是發展的重中之重。如果農民科學文化知識,就不能掌握必需的科學技術,再好的項目也很難發展經營。加大農村文化科技教育的力度,提高農民掌握生產技術、加工技術水平,增強市場意識能力,努力造就和培養有文化知識、懂得科學技術的新一代農民。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和幫助農戶進入大市場,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隨著農業發展的規模化、專業化提高,對農業主體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貴州農民教育整體水平偏低,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出許多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農業產業化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龍頭企業中,絕大部分企業從事的是農產品初級加工,很少有企業涉及精深加工。農業產業化主體農民沒有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沒有相應的技術培訓,是不可能生產出高質量有技術含量的農產品的,進而也達不到所預想的經濟效益。
二是農民素質較低。作為農業產業化主體的農民,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產業化的發展水平。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較低,勞動技能差,己經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瓶頸”。2011年中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6%,初中階段毛入學率94.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58.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3.2%。雖然每年各項入學率都有所提高,但是高中階段以上的入學率都相當低,普及程度低。而在農村住戶勞動力文化狀況會更低,遠遠達不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水平。
三是專業技術人員太少,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目前貴州全省常住人口為3474.6萬人,其中66.19%為農業人口,約為2300萬人。這樣一個農業大省,在近10年里,涉農專業嚴重萎縮,種植業專業幾乎停辦,涉農專業招生人數僅占全省招生總數的3%左右,涉農專業畢業生年均不足3000人,涉及農業教育的職校從13所減少到4所。遵義縣該縣鎮(鄉)農業服務中心在編在崗426人中,具有中級職稱人數僅95人,占在崗人數的22.3%。
四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需要持續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較高的科研水平。目前,貴州的農業科技發展整體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目前,貴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上升到4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45%,農業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薄弱,存在優質品種不多,專用品種不全等問題。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有賴于農業技術創新、農業技術措施的適用度及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業技術的轉化。
2012年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的新政策,其中就有關于教育部分,提出大力倡導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發展農村學前教育,進一步加強農業職業技術院校建設,為農村培養實用技術人才,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支持高校畢業生,農民自主創業。對于貴州,農村教育嚴重制約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而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必須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大力發展教育,促進農產業化的實現。
依靠政府,增加對農民教育培訓經費的投入。農民教育培訓是一項長期工程。為適應農業產業化專業性,規模性的要求,進一步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的經費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多元化農民科技培訓投入體制,實行中央與地方財政相結合的辦法,建立專項扶持經費。
做好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勞動者素質得到提高,生產力就得到解放和發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是貴州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脫盲難,鞏固更難,但對于農民這個群體不脫盲,農業產業化根本不可能實現。掃盲成功不僅可以防止新文盲的產生,而且使原有文盲脫盲。
進行教育培訓要具有針對性。只有與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相結合,教育培訓才能受到農民認同,最終解決實際問題。在開展培訓之前可通過調查問卷、溝通交流等形式弄清當地生產水平、產業結構、勞動力現狀,充分掌握農民實際需求,做好基礎性工作,因地制宜,分層次地開展培訓,最大限度滿足農民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
重視培養青年農民,培訓專業農民。從長遠來看,農民教育培訓的重點應放在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農民身上。各級政府應加強對青年農民進行免費教育培訓,鼓勵他們學習技能,鼓勵他們創業實踐。有計劃、有目的的選送有志青年到農業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學習深造。同時,鼓勵農業大專院校的青年學生畢業回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支持農民自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