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對外漢語論文
作者:王靜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當前對外漢語火熱的發展態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從業人員素質、教學媒介載體、教學方式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依托于互聯網數字化傳播的新媒體,正好順應了這一時代趨勢。電腦、手機、移動電視等多種終端成為隨時隨地接收信息、交互體驗的理想渠道;終端衍生出來的聊天軟件、微博平臺、論壇空間等新介質成為教學情景設置、資料匯集的最佳工具。同時,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視、電影、書籍、報紙、雜志等資源,都在新媒體時代得以整合。其綜合運用、因勢利導將有利于拓展對外漢語教育的傳播途徑,革新對外漢語教育的推廣理念。對外漢語教學通常也被稱為第二語言教學或漢語作為外語教學,其教學對象是以其他語言為母語的國家或民族的人,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習漢語的外國人的語言交際能力,具體來說就是培養其聽、說、讀、寫的全面運用能力。目前我國對外漢語課程教學的手段多種多樣,但普遍存在教學觀念傳統保守、教學工具落后陳舊、教學形式單調無趣等弊病,無法達到信息時代課程革新的要求。早在1999年,時任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組長、教育部部長的陳至立就提出“要重視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把對外漢語教學納入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進行教學的軌道”。目前對外漢語教師與外國學生在生活中都廣泛使用移動互聯網終端,但將這些新媒體與漢語學習結合起來的卻并不多見。主要原因在于國內高校和國外孔子學院漢語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嚴重滯后,網絡相關學習資源非常稀缺,互動交流學習不多。這表明新媒體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如果加以重視,制定措施并付諸實施,可以大大提高教師教授漢語的成效與學生學習漢語的效率,促使對外漢語課程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能力培養型教學模式轉化,從而全面提升對外漢語課程教學的成效。
對外漢語課程教學中新媒體應用的三大優勢
1.新媒體延伸了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從當前對外漢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依然存在教師缺乏、學生分散、漢語教材和教學內容相對落后等亟待解決的難題。根據2008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顯示,全世界有近4 000多萬外國人以及海外華人在學習中文,而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只有4萬多人,師生比例接近1∶1000。[2]國家漢辦曾預測到2010年,全世界華文學習人數將達到1億。從目前最新統計數據來看,這一數字已經超越預期。對外漢語教學常常是小班授課,如果按照師生比例1∶20來估算,全世界需要的漢語教師將超過500萬名。但現實是,目前對外漢語教師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小范圍授課機制的需求,很難幫助學生實現漢語的熟練學習。對外漢語教學中這一難題,其實可以通過引入新媒體予以解決。相對于傳統媒體,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移動信息設備、數字化終端以及信息載體平臺等新媒體,具有全天候的優勢,傳播自由開放,不受時間與地點的局限。漢語學習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獲得需要的最新資料與交際素材。同時,新媒體在對外漢語課程教學中的推廣,使得即時互動教學成為現實。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完全打破了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在空間、地域方面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跨區域師資優化組合分配,在教師教案準備、師生之間互動交流方面都有著極強的優勢。學習者可以利用互聯網或者聯網設備,在學習平臺和信息交流工具上向教師咨詢、問疑、分析案例等,并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這種借助新媒體的學習,是一種集音響圖畫、即時交流、信息分享于一體的交互學習,能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興趣,激發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發散思維。與此同時,新媒體應用背景下的對外漢語課堂延伸,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跨區域師資優化組合分配,在教師教案準備、師生互動交流方面均具有極強的優勢。學生能按自己所需甄選教學資源和設計教學情景,教師則由教學主導者變成輔導者,真正實現以生為本,將呆板的書面文字教學轉化為多樣豐富的媒體運用和資源輔助性教學,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他們主動尋求漢語學習資源和機會的潛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積累豐富的新媒體應用教學經驗,革新學習內容、創新方法,開發出富有時代氣息的對外漢語新教材。
2.新媒體強化了對外漢語教學的情景性語言學習最重要的就是交流,或者模擬真實交流情景。使用傳統媒體的對外漢語教學很難達成這一訴求,因此教學效果欠佳。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極大促進了語言學習的交際互動性。例如,在新媒體終端上運用最多的網絡聊天軟件,正逐漸取代傳統通訊設備成為當前最為流行的遠程交際媒介。Msn、Gmail、Skype、QQ等,早己成為前來學習漢語的留學生最常使用的網絡交際工具。新媒體終端上應用的這些軟件,不受地域和空間的限制,支持多國語言,既可以一對一的互動文字交流,也可以多人同時群體交流,極強地模擬了真實交際情景。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軟件不僅可以文字交流,還能進行語音、視頻交流,從而實現跨區域的即時互動,完成口語交際的訓練要求。除此之外,數字報刊、數字廣播、手機電視、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和其他手持終端等新媒體,利用文字、圖片、聲音、圖像可構建極強的真實交際情景,幫助學習者提高語言表達技能,有效地避免了傳統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先文后語、過分強調聲調等誤區,為學習者帶來最貼近中國社會文化的學習材料,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其優越性有四:1)能提升信息獲取量。漢語學習者利用互聯網聊天軟件交際的過程中,文字交流多于語言交流,有效地提升了交際信息獲取的精準性與復雜性,達到較好的交流效果,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2)能有效改善言語交際訓練。漢語學習者利用互聯網聊天軟件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合理引導、適當監督,將言語交際的主導權交給了學生,真正實現言語訓練的放權,變言語教學為口語訓練。3)能合理引導交際心理。漢語學習者利用互聯網聊天軟件進行交流,允許延遲表達,能有效地降低面對面交流不暢帶來的心理焦灼感,為言語訓練提供更為寬松的交際環境。同時,網絡交流的匿名性質最大程度降低了交際陌生化帶來的疏遠感,從而幫助漢語學習者提高使用漢語表達的信心。4)漢語學習者利用互聯網聊天軟件交流,能保存文檔,為隨后的言語矯正提供了第一手素材和參照物,有利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合理開展。對于來自各國的漢語學習者而言,要形成漢語表達關聯,反復模仿和訓練必不可少。通過運用新媒體終端上的互聯網傳播平臺、聊天軟件等,則比較容易實現這一要求。相對于傳統體現主流價值觀的教學訓練平臺,新媒體互聯網平臺的文化屬性更強。文化與語言從來都是密切相關的,言語信息中常常包含著異常豐富的文化密碼,人的言語表達能力也只能在文化語境中才能得以進一步的提升。正如美國的語言學家薩丕爾所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社會組織”。[3]言語學習的過程其實也是文化介入的過程,通過言語交流的過程進而達到文化的認知。互聯網交流中的語言素材鮮活,貼近真實交際情景,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當前社會生活的面貌,為漢語學習者帶來了最準確的言語表達模式。這樣的言語交際訓練,能使互聯網環境中的言語表達依托文化背景,提高漢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總體說來,中國式的文化習慣、言說背景與西方國家區別還是比較大。新媒體終端上的聊天軟件和傳播平臺等為學習者提供了充分的文化氛圍,幫助漢語學習者快速進入文化情景,從而學會漢語的準確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