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金融風險防控論文
本文作者:金朝陽 單位:中國石化青島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財務部
金融業的存在是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為實體經濟服務是其第一要務。金融資本是一種借貸資本,它是從企業用于生產的產業資本中獨立出來的貨幣資本,把這些資本再轉為產業資本為企業融資是金融系統最基本的功能。金融風險的形成以及危機的產生,主要來自實體經濟。企業是實體經濟中最重要的微觀單元,企業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經濟金融的健康狀況。企業作為商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其運行中的基本風險是商品的價值實現風險。如果企業生產的商品的價值不能實現,將會帶來企業財務狀況的惡化,進而導致其融資主體———銀行等金融機構資產狀況的惡化。單個企業經營的好壞可能對宏觀經濟影響不大,但是如果某一段時間出現大量的企業經營惡化現象,將給本國宏觀經濟金融帶來很大的風險。
一、企業發展與金融部門的關系
金融業與工商企業的來往是密切的,銀行需要企業的存款,這是銀行資金的重要來源;而銀行的主要貸款對象也是企業,銀行離不開企業,企業也離不開銀行,正是由于二者之間密切的關系,才形成了迅速的風險傳導機制。他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聯系,存款業務往來、融資業務往來、國內業務往來、中間業務往來、國際業務往來、保險業務往來、證券業務往來等。以存款業務往來為例,其一直是銀行與企業業務往來的重要組成部分。存款是企業辦理轉賬結算的前提,各企業只有在商業銀行或金融機構存款賬戶上擁有足夠的存款,才能實現支付及與其他單位的經濟交往。于是,企業發展就與金融部門產生如下關系:一方面,如果企業經濟機制不活,效益低下,不能歸還銀行貸款,結果就制約了銀行業務運作。一般情況下,在企業負債中銀行是最大的債權人,如果企業有巨額債務,而且在一定時期內償債能力變差,那么將直接影響銀行發展。如果這種現象較多,反映到整個金融領域,表現為大量的信貸資金形成風險呆滯,進而拖累銀行的經營運作,使銀行陷入困境,風險加大,效益下降,難以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如果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低下,則其支持企業生產發展的能力將被削弱。因為企業債臺高筑以及大量拖欠銀行貸款本金、利息,將倒逼銀行不良資產總量猛增,出現生存危機,直接削弱了銀行有效支持企業生產發展的能力,使銀行該收的資金收不回來,該放的貸款無錢投放,無力對經濟進行有效的調控支持,導致了企業資金緊張,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也阻礙了自身的商業化轉化。
二、企業財務危機向宏觀金融的傳導
(一)企業財務風險與財務危機
企業財務風險是金融風險的重要來源,企業財務風險源于脆弱的財務結構,企業財務結構包括資本結構、資產結構、負債結構及其三者相互關聯的平衡關系。
1.資本結構與財務風險。資本結構是企業財務結構的核心部分,按照負債的多少,一個企業的財務結構可以劃分為:全額負債型資本結構、高負債型資本結構、適度負債型資本結構、低負債型資本結構以及無負債型資本結構。其中,全額負債型資本結構和無負債型資本是很少見的特殊現象,高負債型資本結構的企業出現財務問題的風險較大;一個企業是高負債型企業意味者其很容易被其上下游企業影響,處于高風險境地;一個企業由低負債向高負債轉變,意味著其財務風險的增加。
2.資產結構與財務風險。在資產結構中對財務風險影響比較大的是波動性流動資產,即季節性或周期性、臨時用于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那部分流動資產。企業的波動性流動資產比重過大時,由于市場各種因素導致需求供給的波動,這樣就經常會形成企業日常或突發的資金需求壓力,企業的到期支付風險隨之加大。
3.負債結構與財務風險。從流動性角度來看,負債結構是指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的比重,按照這種指標負債結構可以劃分為,激進型負債結構、中庸型負債結構和穩健型負債結構。激進型負債結構是一種比較受關注的負債結構,如果出現越來越多的企業冒險采取激進型負債結構,意味著財務風險的上升。一般情況下,企業的財務結構是隨著企業的成長逐漸演進的。產業組織理論認為,企業財務結構是企業基于企業內控制權的安排、產品市場環境、產業生命周期等諸多因素所進行的綜合選擇。市場自己選擇的財務結構并不一定是最優的財務結構,有時常常會形成脆弱的財務結構。當企業的負債水平大大超過其財務承受能力和到期支付能力時,就形成了脆弱的財務結構。當企業無法按期償還債務而進行技術性清算或者破產,就形成了財務危機。所以,企業因財務危機導致破產,實際上是一種違約行為,這種違約行為將導致企業自身的風險向外轉移,或直接轉移給金融機構,或直接轉移給其他企業進而間接轉移給金融機構。無論那種轉移方式,都會使得金融機構成為風險的聚集所在。
(二)財務危機向宏觀金融傳導的機制分析
財務危機在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銀行之間主要通過信用關系傳導。從資產負債表上看,信用是一種短期債權融資的行為,信用關系雙方構成應收應付的債務關系。一旦信用關系破裂,必將導致信用關系雙方資產負債表要素的波動。如果信用關系是一個龐大信用體系中的一環,波動將以連鎖反應的形式構成對整個系統的沖擊。
1.財務危機在企業間的傳導。根據經濟學家清瀧信宏與約翰•穆爾(1997)的信用鏈理論,在信用鏈中,由于供應商之間的競爭,供給合約中經常包含著借貸關系,所以當企業向其他企業銷售時,它不得不提供信用,即使它也缺乏資金。從產業鏈的上下游關系看,企業在貸款給它的客戶(其他企業)的同時,又從供應商處借款。所以在它的資產負債表中,資產和負債同時存在,這就給企業帶來了額外的債務人(客戶)違約風險,企業難以從應收賬款賬戶中提取現金來實現金融頭寸的出清以及對風險的回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客戶經歷了流動性沖擊而發生違約,那么它也將對供應商違約,這直至導致整個信用鏈面臨系統性風險,嚴重者將產生大面積的企業破產現象,危及整個宏觀經濟。以溫州為例,溫州產業鏈條相對完整,形成了一環扣一環的生產、經營、產品研發、技術支持、配套供給等相關企業,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企業因生產經營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地波及上下游企業,整個產業鏈條就有可能出現上下游斷裂的危險,從而造成一大片企業跟著龍頭企業的倒閉而加速倒閉。
2.財務危機向銀行的傳導。企業財務結構的重要指標資本結構通過資產負債率聯系著企業和企業外部環境。企業財務危機正是通過這種與銀行的信用關系形成了企業財務危機向商業銀行的傳導,即企業通過向商業銀行的借款等方式來實現融資的同時,也把自身的風險傳遞給商業銀行。在我國特殊國情下,銀行、企業管理層及股東三者的博弈,使得我國企業出現財務危機時很容易將風險轉嫁給銀行。還以溫州債務危機為例,這是一個由民間高利貸組成的非正常信用鏈。雖然發生危機的那些小企業自身并沒有向銀行貸款,但是由于企業間的信用聯系,債務危機也就必然會影響到向銀行貸款的大企業,因此,溫州債務危機就必然給當地銀行帶來巨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