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汽車文化論文
作者:王旭 單位:浙江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
大學通識教育的目的是要將大學生作為一個具有主體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其在人格與學問、理智與情感、身與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它是指大學生均應接受有關共同內容的教育,使學生從不同的理解模式來認識現象,獲得知識,開闊視野,了解與人生相關的知識、原則和方法。通識教育強調課程功能的廣泛性,強調一門科目的多功能性,即每門科目都應當具有完成德、智、體、美幾方面教育的任務,發揮德、智、體、美幾方面教育的功能。通識教育理念打破了我們多年來對教育方針理解的單一的、縱向的思維方式,把教育看成是培養一個和諧的完全的人的整體活動。推進通識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建立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我國近年來對其進行了大力研究和實施。本文以“汽車文化基礎”通識教育課程為例,分析了開設該課程所涉及的學科,說明了其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國內高校汽車通識課程開發現狀
目前高校均設置了“計算機文化基礎”,但尚未開設“汽車文化基礎”這門課程,只是在理工科專業開設汽車通識教育課程,如汽車概論、汽車文化、汽車服務工程等課程。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車對人們生活影響巨大,高校開設“汽車文化基礎”這門通識課程十分必要。筆者認為,汽車文化基礎是與汽車有關的知識及其衍生服務的總稱,它不是汽車概論、汽車文化、汽車服務工程等課程的簡單整合,而是建立在文理多學科基礎上的通識教育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不但使大學生了解與汽車有關的多方面的知識,而且使學生更多地思考人與社會、資源、交通和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
在國內高校汽車通識課程開發現狀方面,朱余清等提出了高等教育在普及汽車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認為汽車文化教育具有全民性、長期性和專業性的特點,高等教育在汽車文化教育中又具有特殊地位。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在汽車文化教育方面還遠未達到普及程度,主要表現在:汽車教育的課程開設不普及,一般只限于設有汽車專業的理工院校,非理工科院校的這一課程開出率幾乎是空白;汽車文化教育的形式較為單一,以課程選修為主,缺乏內容生動的講座、宣傳活動等;缺乏統一的教學大綱和適用的教材,使汽車教育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國高校理工專業開設的這方面課程最早的當推“汽車概論”課程[2,3],課程目的是使學生對汽車總體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其一般包括汽車結構特點、基礎理論、設計要求、使用性能、保養維修、交通法規、駕駛的基本方法、汽車的新技術等。高校開設“汽車文化”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初步具有理解汽車文化的能力,其內容涉及汽車原理、汽車修理、維修保養、購車指南、駕駛技巧、汽車保險、汽車歷史、車迷天地、名車欣賞等[4]。目前,一般籠統地將汽車文化定義為在汽車發明和發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積累。汽車文化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綜合產物,反映社會的形態、審美傾向、人的競爭意識以及思想文化的潛意識。中國的汽車文化尚未成熟。汽車文化大致包括三個方面:工業設計,它是從社會、經濟、技術、藝術等角度,對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的功能、材料、構造、形態、色彩、表面處理、裝飾等進行綜合性設計;品牌文化,它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包括產品的定位、產品的價值取向、企業文化的積淀等;邊緣文化,它是汽車同其他文化種類的結合,如汽車攝影、汽車會展、汽車運動、汽車報刊、汽車收藏、汽車模特、汽車俱樂部等。而“汽車服務工程”課程內容一般包括:汽車維修與檢測、汽車營銷、汽車保險與理賠、汽車貸款、汽車租賃、汽車出租、汽車美容、舊車交易、有關法規等。汽車服務工程泛指新車出廠后進入流通、銷售、購買、使用直至報廢、回收各個環節的各類服務工作組成的有機服務體系,其所涉及的領域很廣。這三門汽車通識課程的設置都是為了滿足專業需要,其內容有些是重復的。
2“汽車文化基礎”通識課程的內容和涉及的二級學科
根據以上所述,“汽車文化基礎”這門通識課程的內容和所涉及的二級學科較多,可用圖1簡要表示。可見,涉及眾多學科的“汽車文化基礎”這門課程符合我國高校通識課程的要求。在汽車影響每個人生活的時代,大學生均應接受與汽車有關的共同教育內容,使大學生從不同的理解模式來認識汽車與環境、交通、資源和藝術的關系,獲得知識,開闊視野。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勤儉節約、量入為出的消費觀念,形成不同于美國那種刺激消費、鼓勵超前消費的汽車消費文化,認識到自己在交通、環境和資源中的責任。3結論突破理工科專業的局限,建設跨學科的“汽車文化基礎”高校通識課程,適合所有專業學生的需要,在我們這個經濟與文化迅速發展的國家十分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