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女性學論文
作者:王向梅 單位:中華女子學院
2011年6月24日,由中華女子學院社會與法學院女性學系主辦的“女性學學科建設與專業人才培養”學術論壇暨女性學系10年發展回顧與展望在京召開。中華女子學院黃海群常務副書記出席會議并致辭。天津師范大學杜芳琴教授代表來賓對女性學系10年系慶表示祝賀并給予高度評價。中華女子學院社會與法學院林建軍院長主持開幕式并向大家介紹了社法學院的發展概況。其后,女性學系主任韓賀南教授介紹了女性學系10年發展歷程。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學系創建于2001年,前身是始建于1984年的中國婦女干部管理學院婦女運動系,是目前全國高校中第一個女性學系。
2002-2004年與美國密歇根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方聯合舉辦了中國首屆婦女學研究生班。2004年創建女性學專業并招收女性學本科輔修專業學生;2006年在國內率先招收女性學本科生;2008年與東北師范大學合作招收碩士研究生;2009年女性學專業獲批北京市和國家級特色專業;2010年女性學專業首屆畢業生圓滿畢業,同年女性學專業被教育部列入本科一批次招生,這些堪稱中國女性學界的兩件大事,在女性學學科建設和本科專業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如今,女性學系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朝著特色專業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方向發展。不過女性學也面臨學科認同瓶頸、教育部和學校認可與定位等問題。本次學科論壇邀請到了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湖南女子學院、中央編譯局、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美國德儒大學、西班牙奧維耶多大學等單位的20余位中外專家學者與中華女子學院10余位教師,就女性學學科建設、專業人才培養和性別研究3個領域開展了深入交流與研討。
一、學科建設論壇
女性學的學科建設是與會者共同關注的話題和積極推進的事業,大家圍繞女性學學科建設的歷程、成績、問題以及出路等方面發表了見解。北京大學魏國英回顧了中國女性學學科建設的基本歷程,肯定了女性學在理論研究、課程和教材建設、本碩博多層次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的成績。她同時指出,中國女性學還不夠成熟,還沒有進入學科主流的位置。女性學學科的邊緣地位和虛體建制,仍是制約發展的重要障礙;還存在基本理論建設的滯后,學科體系不規范等諸多問題。她建議,要自上而下地推動學科建設,比如推動將《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當中關于女性學學科的指導性意見納入國家的發展規劃當中,使女性學成為獨立二級學科,并納入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推動教育部在人文社會科學基地中設立女性學基地,并將性別研究課程納入高校通識課。北京師范大學鄭新蓉作了題為“當代女大學生的現狀與女性學發展空間”的發言。她認為,女性學在不同的時空下要有不同的策略,目前的培養模式還要百花齊放、見縫插針;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女性學學科建設過程中的復雜性和艱難性,不應過于學科化,而應更多地關照社會、關照行動,關照兩性平等的終極目標;另外,還要給女大學生一些非常實用且長遠的知識。
女性學應以推進本國兩性平等、促進個人解放和人性解放,以及在社會上更廣泛地傳播女性學的知識和理念作為發展目標和自我檢測指標。北京大學佟新作了題為“女性學發展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的發言,認為在處理女性學和性別研究的關系上,女性學既要保持女權主義特有的批判性和學術邊界,又要持續不斷地將研究加以拓展,在處理西學理論和本土經驗的關系上,尤其要重視對本土經驗的積累和理論總結,要深入田野,提升理論,將中國經驗上升為概念和理論;在批判與重建方面,要在批判的基礎上,指出未來社會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她還強調,要培養年輕一代的創新精神,要注意改變學術風氣,發出自己的聲音,性別研究要加強交流對話。
為了加強女性學學科建設,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切入,從多種層面提出建議。山西師范大學暢引婷在“婦女/性別研究的學科性質及學科特點”中認為,婦女/性別研究從學科性質來講,既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更是人文科學,綜合探討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本質屬性。和其他傳統學科相比,它具有跨學科性、批判性、開放性、建構性等顯著特點。從當前中國婦女/性別研究的實際看,在學科命名上概念內涵的不確定,在學科性質界定上顧此失彼的片面性,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這一新興學科向縱深發展。因此,對中國的婦女/性別研究進行學科定位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清華大學肖巍作了“性別研究學科建設的哲學思考”的發言,指出,性別研究在對于傳統學科知識體系及合法性的挑戰中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論原則、核心概念和知識體系。她認為,基于歷史時機和理論現狀的考慮,學科建設應當分為兩步走———大力促進性別研究作為一級學科的建設,以及在現有的各個不同學科領域滲透和發展性別研究。中華女子學院陳方作了“中國女性學領域與學位教育”的發言,介紹了國內女性學學位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指出,至今女性學學位教育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在社會學、教育學、歷史學等領域設置了女性學碩士點和性別研究方向。女性學已經形成“學科樹”,其分支領域非常發達,而且具備有影響力的成果、清晰地理論和方法、成體系的研究和教學隊伍和相當規模的學位教育等重要條件。她認為,女性學研究要有更為寬闊的視野,采用多元的方法,將“社會性別”與其他學科的重要理論方法結合,加強實質性的學術討論和研究,確立女性學的學科地位。中華女子學院周應江認為,女性學學科建設首先要形成知識理論的系統化,現在女性學在基礎理論研究成果豐碩,但應用學科建設不足,比如性別發展指標與評估體系、性別預算、性別審計、性別統計等領域研究。因此,女性學人才培養應以女性學學科的知識體系為基礎,把與性別有關的應用學科知識作為專業主干課,培養應用型女性學專業人才。
中華女子學院魏開瓊圍繞女性學學科制度化作了發言,她著重分析了女性學面臨的社會環境以及女性學與政府管理之間的關系,指出女性學的發展既需要繼續回答學科的獨特性以及建制化問題,也需要外部制度環境的支持,因此要應對與教育體制和勞動力市場相關的問題。女性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學科建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會者也特別交流了國外女性學發展的情況。西班牙奧維耶多大學伊莎貝爾(IsabelCarreraSuárez)教授,介紹了西班牙女性學的發展情況。20世紀70年代中期,西班牙婦女研究肇始;八、九十年代制定了多項平等機會計劃,從多個視角開展婦女研究,滲透到歷史、語言、文學、哲學等領域,有30多所大學設置婦女研究中心;2000年以來,性別研究在法律和實踐上獲得很多機會,關注反對性別暴力、平等機會等方面。女性學人才培養首先96在博士研究生層面有突破,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明顯增加,但存在“婦女研究婦女”的傾向,也存在政治使命和跨學科等方面的困難等。中央編譯局大濱慶子博士介紹了日本女性學的學科發展。日本女性學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以來,隨著時代的變遷,其研究目標和內容出現新的特點,比如日漸關注全球性、本土性和跨文化對話,尤其是重視和探索中日之間學術對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