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社會工作論文
作者:蘇紅 單位: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社會工作專業指在培養掌握社會工作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相關法規政策,從事社會工作規劃、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因為社會工作人才的服務對象是人,故了解人的心理,以便更好地為之服務顯得十分重要,因此社會心理學課程是社會工作職業崗位課程模塊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理論化很強但實用性也很較強課程,是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必備技能。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主要分支,是從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研究特定社會情景中人的心理及行為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是介于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之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認知、社會行為、社會態度、人際關系、群體心理、健康心理以及社會心理學的新進展的情況,比如環境心理等。該課程的教學一方面要求學生了解并且掌握上述課程內容,另一方面要求學生能將所學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與其社會工作專業相結合,將社會心理學理論與現代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實際相結合,能夠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人際協調能力等,使學生在社會工作的技巧上、在人與人溝通的能力上更進一步,為學生自我的發展和社會工作專業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一、課程設計的思路
在課程設計上,我們堅持“專業教育與社會工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基層社會工作為導向,突出教與學為實際工作服務;注重讓學生把知識轉化成為能力、鞏固專業知識,拓展綜合素質,使社會心理學有助于學生對人們社會行為、社會事件進行理解、預測和控制,將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與知識運用于解決社會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1.課程分析社會心理是在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學科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帶有邊緣性質的獨立學科,它將個體置于社會的背景下,系統地研究在社會情景中個體或群體心理現象產生發展的一般規律。
2.教學對象分析社會心理學課程是社會工作專業開設的必修課,教學對象是通過全國統一高考正式錄取的高職本科四年制學生。入學前多數學生已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擁有一定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引導他們積極去拓展知識面,體會自己的心理感受,進而理解他人,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社會現象,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3.能力目標分析學生能比較系統的掌握社會心理學的基本知識,構建社會心理學知識網絡。學生能了解社會心理學典型的理論派別,并清楚每個理論派別的典型觀點,并能將之與社會實踐相聯系。學生能進行一定的社會認知,掌握一些使自己表現更好地的心理學方法;明白在社會認知中存在偏差,知道對社會行為進行正確的歸因。學生能理解遺傳和環境是如何影響人的社會行為的,了解侵犯行為的影響因素,從而掌握減少侵犯行為的方法;了解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從而知曉如何增加親社會行為的方法。學生能理解態度的相關理論,能學會運用該理論解釋社會事件;知道影響說服效果,產生態度改變的因素,從而知道如何提高說服效果。學生掌握人際吸引的原因,懂得如何增加自己的吸引力;掌握依戀的類型、親子依戀關系的形成對成人親密關系形成的影響;知道什么是愛情,自己是否有愛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懂得人際關系的處理原則,增加人際關系處理能力。學生掌握社會影響的表現及社會影響的作用及如何應對社會影響。學生了解團體心理與行為,掌握影響團體凝聚力的因素,掌握團體溝通的內容與技巧。學生掌握健康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掌握心理健康的標準及如何鑒別心理異常,掌握心理應激的相關知識,懂得自己如何應對心理應激。
4.課程內容設計(見表1)
5.教學設計該課程以課堂講授為主,在講授過程中,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首先,對重點難點做到精讀細講,力求使學生準確掌握。其次,由于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之前并沒有接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他們僅在一年級下學期設置了社會心理學課程,為后續的心理咨詢與治療課程墊定基礎,故而在講授過程中多舉一些他們生活中的現實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及運用所學心理學知識。再次,通過多媒體課件,放置大量的圖片、表格、視頻等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概念。在講授過程中,還應加入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合作學習、團體游戲等課堂活動,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加入一些心理測驗和分享一些心理實驗,讓學生自己體會心理感受,更加了解自己。
二、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與適用性
1.根據社會工作需要選擇學習內容或增加部分學習內容因為授課的對象是高職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高職學生更加突出實踐性,突出有用性,故而在授課時,盡量選擇適合他們學的內容,實踐性和操作性都較強的部分,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理論的講授。另外,社會工作的對象是人,尤其是老人與孩子,所以在教學內容設計時,應考慮適當增加一些發展心理學的知識,或在教學過程上穿插發展心理學的知識。
2.突出教學實踐,強化崗位工作的能力以“崗位職業素質+崗位工作過程”為人才培養主線,緊緊圍繞專業人才應該具備的崗位能力和實踐能力,建立與培養目標相適應、校內外緊密結合、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內容,擺脫理論說教,學生實踐占絕大部分課時,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活動、團體游戲等多種教學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3.注重對學生多方面能力、服務意識的培養在課堂中不僅教會學會書本上的知識,更要鍛煉他們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表達能力、合作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等,如在課堂上給他們更多地發言機會,或其他的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從而達到鍛煉的目的。在教學內容中,課程組還會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體驗挫折,從而增加他們的耐挫折能力。另外,注重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如在課堂中加入培養學生奉獻、愛心、合作的職業素質的教學內容等。
三、教學內容安排
1.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推行案例情景教學《社會心理學》雖是一門看起來理論性很強的學科,但實際上它的實踐性也較強。因此,在教學時要精心設計理論教學體系,讓學生有充分時間進行社會心理知識訓練。學習中要求學生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聯系群體、個人生活,可以對周圍人的行為及社會事件作出比較全面的分析。案例情景教學模式是指在進行案例課堂教學中,通過策劃案例,創設一定的現實情景,讓學生扮演各種可能的社會角色,處理各種可能出現的社會事件,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體驗,從而有效地強化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案例選擇恰當與否,關系到整個案例教學的成敗,所以在選擇案例進行教學時,我們遵循目的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因為目的性是案例的靈魂,也是案例描述區別于非案例性描述的根本標志;有針對性地篩選出具有典型性、現實性、趣味性的案例,可以增強學生對現實情景的思考與體驗,加深對人們行為的分析和總結,如在講認知失調理論時,我們運用了“日本地震,我國國民搶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