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推廣學論文
本文作者:陳澤健 嚴賢春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宣漢縣委組織部
農業推廣溝通,是指在推廣過程中農業推廣人員通過信息、知識、情感的交流,改變農民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最終提高農民素質和能力的一種活動。它貫穿于農業推廣全過程,體現在各種推廣方法的具體運用中。農業推廣溝通的內容主要是信息,而信息資源在社會系統中的流動與擴散受到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的制約。本文試運用農業推廣和社會網絡的理論,結合筆者在四川宣漢縣的實地調查,考察村干部在農村社區系統和農業推廣溝通網絡中的地位,從而分析其在農業推廣溝通中的作用。
(一)概念框架和研究問題
1.農業推廣溝通網絡。從社會網絡定義為“一組行動者及聯結他們的各種關系(如友誼、溝通和建議等關系)的集合”(奇達夫,2007),我們可以把農業推廣系統看著是由推廣服務系統和目標團體系統(高啟杰,1994)中的行動者通過溝通與互動聯結的關系的集合。這個網絡中的行動者,主要包括農業推廣人員及其組織、農村社區居民及其社區組織和其他社會實體。同時,也包含有行動者的家庭、鄰里、親朋等社會關系。他們既是農業推廣系統中的行動者,也是農業推廣溝通的主體,農業推廣中的各種信息在這些人與人之間交流、理解和互動。這種在農業推廣系統中將各個相關行動者通過特定的信息流聯結在一起的關系的集合,我們稱之為農業推廣溝通網絡。農業推廣溝通網絡由推廣主體(農技人員為主)和推廣對象(農村居民為主)以及中間的聯系人組成,他們通過特定的信息流聯系起來。農業推廣溝通的這種網絡屬性,為我們運用網絡方法來分析村干部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邏輯基礎。
2.溝通與交往。溝通是社會信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理解與互動的過程,是推廣、培訓和信息資源傳播的基礎。在農業推廣中,經常使用的溝通方式有大眾傳播和人際溝通。而交往行為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的表現形式。從一定意義上說,交往是溝通這種人際之間相互作用的表現形式,溝通則是人們之間交往的內容或目的,二者可以看著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因而,通過考察推廣網絡中各行動者的交往關系,可以衡量他們之間溝通的關系特征。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用理論分析、實地調查和比較的方法,考察村干部、村民、農技人員三者之間的交往關系,來分析村干部在農業推廣溝通網絡中的地位特征。由于正式組織(制度)和非正式組織(網絡)之間具有很大的相關性(H.G.Gerald,1971;Ibarra,1992),農業溝通網絡要受到農村社區網絡的影響,為此,我們可以提出如下幾個問題:村干部在農村治理結構中的地位如何?村干部在農村社區網絡中表現出怎樣的關系特征?村干部在農業推廣溝通網絡中表現出怎樣的關系特征?村干部的這些關系特征在農業推廣溝通中反映了什么樣的地位和作用?
(二)農村治理精英的村干部特征分析
正式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非正式人際關系中的交往頻數和個人地位(JoseLuisMolina,2001),下面先從制度因素的角度來考察村干部在農村社區系統中的地位。
1.村干部的產生分析。村委會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擔負著執行上級的政策、管理村務(如制定村規民約、調解村民糾紛、建房審查等)、在社區為村民興辦公益事業(如興修村社道路、小型水利工程等)和爭取產業發展項目等任務。目前,村委會是在村黨支部領導下開展工作。根據《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條例》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成員即村干部都是選舉產生。從選舉的程序來看,必須在黨員和村民廣泛提名的基礎上推選候選人,在選舉會上候選人還要發表演說,這有利于村民和黨員進一步了解候選人,把村中有能力、大家公認的人選出來。這些說明,村支部和村委會的工作與村民的利益息息相關,村支部和村委會掌控著社區中相當一部分資源,村干部得到大多數村民的認可,擁有相當一部分權力。
2.村委會與鄉鎮的關系分析。胡榮(1998)的研究認為,村委會與鄉鎮政府之間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也就是說,村委會需要鄉鎮政府在撥款和項目審批等方面的支持,鄉鎮政府也需要村委會對上級政策和項目實施等的落實和推廣。因此,村干部掌控著與上級政府(主要是鄉鎮)溝通的正式制度安排的管道,充當著政府和村民之間的“中介”。
3.村干部的來源及構成分析。什么樣的人在當村干部呢?左停、唐麗霞(2009)調查認為,村干部中有能力的人占到60%左右。根據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的觀察也得到類似的結論,從總體上講,村干部的經濟狀況比一般的村民要好,受教育程度比一般的村民要高,能力較一般的村民強,村民有很多事情需要找村干部才能做成,村里最有權威的人物還是村干部。
(三)村干部與農村社區網絡的關系調查分析
通過村民交往網絡和村干部交往網絡的實地調查,來分析村干部的人際交往關系特征,考察村干部在農業推廣溝通中的非制度性因素。
1.村民交往網絡。在宣漢縣494個村中隨機選擇了5個村,并在這5個村中隨機選擇了250名調查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出調查問卷250份,收回250份(以下數據來源相同)。在研究中通過向村民詢問如下問題來了解他們的交往網絡:“你是否與下列人員經常來往?”列出的交往對象包括親戚、本家族成員、村社干部、本村村民、本村以外的人(如鄉農技站干部等)。可供選擇的答案有4個類別:“經常來往”、“有時來往”、“很少來往”、“從不來往”。從表1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農村社區交往格局仍然是以血緣關系(家族成員、親戚)和地緣關系(本村村民、村社干部)為主導,村民在社區內的交往處于絕對多數,村民與社區以外的人交往的頻次明顯偏少。
2.村干部交往網絡。在250個被訪者中有26名是村社干部,從表1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村干部與所列對象的交往平均值都高出村民交往的平均值,特別是與村外人員如鄉農技站干部等的交往平均值達到3.54分,介于“經常往來”與“有時往來”之間,村社干部無論是在農村社區內部還是對外交往的圈子都大于一般村民,而且與本村外人員交往圈子遠遠大于一般的村民。
(四)村干部與推廣溝通網絡的關系分析
研究中從村干部與村民、村干部與農技人員兩個方面,通過詢問如下問題來考察村干部在農業推廣溝通中的關系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