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農業教育論文
本文作者:王展樂 覃廣泉 單位:番禺區市橋成人教育技術學校 仲愷農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一、我國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及農業科技人才現狀
美國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舒爾茨曾指出:從20世紀初期到50年代,促進美國農業生產產出迅速增加和農業生產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不是土地、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識、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提高;在美國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中,物質形式的資本投入只占20%,其余80%的因素是提高人口質量和勞動力質量,也就是人力資本的投入①②。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已成為創造社會財富的主體,對經濟的增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國農民文化和科技素質卻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就廣東省而言,2004年的統計數是,5060.4萬農業人口,鄉鎮勞動力2944.6萬:①農村勞動力中,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9%,中專文化程度者占3.7%,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5%,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84.9%。②農村三次產業勞動力素質結構是,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1%,中專文化程度者占1.2%,高中文化程度占8.5%,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90.2%;從事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大專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8%,中專文化程度者占6.4%,高中文化程度占12.9%,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78.9%。我國不單是農民文化科技素質處于一個比較低的水平,農業技術推廣人才也是數量少,職稱、學歷層次低。
二、成人高等農業教育是培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才的最優選擇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內涵是全面縮小城鄉差距,中央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實現“二十字要求”,關鍵之一在于必須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講文明”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科技素質和現代文明素質,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促進農村發展、建設新農村的直接動力。高等農業院校的主干學科和主要學科是農科,而農業、農村、農民需要的人才、技術、科研成果以及社會服務,主要還是農科的,這種供需對口的對應關系,是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特色所?Q定的,是我國高等農業教育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在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高等農業院校作為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性農業人才的搖籃、作為農業科技知識創新與科技攻關的主要基地、作為建立和完善我國農業教育體系提高農業教育水平的龍頭,應發揮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眾所周知,目前我國的高等農業院校學歷教育有兩種培養模式,一種是通過普通高考錄取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另一種是通過成人高考錄取的業余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即高等函授教育和業余大學教育。這兩種人才培養模式相比較,全日制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培養的人才不單數量相對較少,且其培養出來的人才難于或不肯走進農村、走向農民,農民朋友也已不太可能再脫產走進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業余成人高等農業教育(本文主要是指高等農業函授教育)可以將大學的講臺直接搬到基層、搬進農村,使農民朋友接受高等教育的夢想成為可能,這種模式培養的人才,不單數量相對多而更重要的是直接面向農民。
三、發展成人高等農業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成人高等農業教育向新農村建設人才培養開“直通車”,直接培養愛農、務農的農民大學生
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要“低門檻”和“低收費”。目前單一統一的成人高考入學門檻,相對農民而言太高了,要對成人高等農業教育招生制度實行政策傾斜,制定有利于“三農”中的勞動模范、生產和業務骨干考生的相應政策,允許農業高校自主招生、自主考試錄取,寬進嚴出,大量招收具有高中文化和一定生產經驗的農村優秀青年,培養農民身份的大學生,為農村優秀青年繼續深造創造條件,打通農村有志青年通向成人高等農業教育的通道,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人才。同時,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對這些業余學習的農民大學生實行低收費培養方式,使他們能夠讀得起書。目前多數農民仍然不太富裕,甚至還很貧困。沒有經費資助,多數農民仍然無法接受成人高等教育。
(二)成人高等農業教育必須設置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的專業,培養應用型、實用型人才
成人高等農業教育面向農村基層,應根據區域農業發展需要,設置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專業來培養農民大學生。比如說,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和加入WTO后的農業競爭,農業呈現新的發展趨勢:由單一的種植業變成了農、林、牧、副、漁等多業并舉,種(植)、養(殖)、加(工)、貿(易)一體化的大農業格局,并向產業化、規模化、國際化推進;農村產業結構正由單純的農產品生產向產前、產中、產后延伸,一、二、三產業相結合,農、工、貿一體化;多數農村企業其生產規模仍不夠大,且均為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市場農業,其生產經營項目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傳統的培養大田作物栽培專門人才的農學專業,已不能適應農村基層的需要,成人高等農業教育應設置“現代農業技術專業”,培養“種、養、加工相結合,農、工、商、管一體化”的大農業“通才”,以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④。成人高等教育不僅要從人才的需求出發,其培養目標和規格也應與普通大學生的培養目標與規格有區別,成人高等教育不是要把農民大學生培養成研究型、學術型人才,而是要把農民大學生培養成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經營和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實用型人才。與之相適應,成人高等農業教育要體現高職教育特色,按“能力中心”教學模型組織教學:不單純追求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強調綜合性、實用性,即篩選出學科中與能力直接有關、且使用頻率較高的專業知識,配合實踐性教育環節,形成一個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體系;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專業課教學內容要加強針對性、強調實用性或技藝性;能力培養要貫穿教學全過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得到比較系統的、扎實的職業能力技能訓練。
(三)成人高等農業教育要以人為本,實行寬松彈性學制
接受成人高等農業教育的農民大學生,由于其入學水平差距明顯,個體接受能力也有差別,且是業余求學,工作與學習的矛盾、生活與學習的矛盾突出,因此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實行寬松彈性學制,包括學習年限的彈性和專業課程選擇的彈性。即在學習時間上不做硬性的學習年限規定,只要求學生修完專業教學計劃規定的最低學時數或學分數即可畢業;在課程選修上也不做過度強求,要結合新農村建設需要設置大量課程,由學生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和其本人工作實際修讀課程,把接受成人教育的農民培養成新農村建設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