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有機農業發展論文
本文作者:李小典 單位:河南商業高等??茖W校
1有機農業在國內外的發展概況
三聚氰胺、瘦肉精、西瓜膨大劑等事件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很大的損害,也給國家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所以當前發展無污染、不損害人類健康、富有營養的有機農業對我國發展國民經濟至關重要。有機農業是指在無污染條件下生產的農業,具體來說指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殺蟲劑等化學原料,而使用有機肥、人工除草、通過培養土壤自身凈化系統除蟲,在動物養殖中不使用飼料、瘦肉精、添加劑等成分,按照動物的自然生長過程進行養殖。不使用轉基因種子,按照物種的自然屬性進行生產。按照這樣的生產方式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稱為有機產品。目前有機農業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的比較好,而在中國所占的份額還比較少。截至2007年,全球已有超過120萬個有機農戶,總面積3220萬hm2。截至2006年底,我國內地獲得有機認證的有機種植面積約100萬hm2[1]。可見作為農業大國的我國有機農業所占的比重還是比較低的。發達國家有機農業比較發達的原因有幾個方面,包括現代有機農業發展起步比較早,掌握了較先進的生產技術;石油、化學農業在發達國家經過充分的發展,其弊端也充分的暴露,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大眾的共識;政府從市場、資金和技術上進行積極的推動和扶持。
2我國目前有機農業落后的原因分析
(1)有機農業需要的技術和人才不足。有機農業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在古代的中國進行了幾千年的生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早在東魏(531~550年)時期,農學家賈思勰就寫就了鴻篇巨著《齊民要術》,在書中全面系統地總結了魏晉以來400年間黃河流域旱地農業生產的經驗和成就。對園藝、種植、嫁接、畜牧乃至釀醋制醬都有詳盡的描述,還對旱地如何防旱保墑,如何通過輪作保持地力,如何選種育種,如何利用微生物及救荒備荒的措施都做了詳盡的描述。但是近代以來,現代化學農業生產方式傳入我國改變了這種幾千年的農業生產方式?,F代農業由于產量高、投入勞動少而受到了現代農民的青睞,所以目前中國的農民中大部分都沒有繼承有機農業的生產技術,而老一輩農民雖掌握這項技術但是已經失去了勞動能力。這就導致很多有機農場盡管想生產有機食品但是找不到合適的技術人才。
(2)公眾對有機農業、有機食品的認識不足。有機農業這個詞在很多消費者的心里還比較陌生,不清楚有機食品與普通食品相比有什么獨特之處,有機食品與無公害食品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有機食品的價格較高,所以對有機食品并沒有興趣,導致有機食品難以銷售。
(3)有機食品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導致有機食品退出市場。有機食品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勞動,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有機食品的售價應該高于無機食品,但是目前我國的農產品市場是一個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即生產者知道食品的質量,而消費者無法通過簡單的方法辨別哪些是有機食品,哪些是無機食品,所以就算是有機食品,農民應該索要一個高的價格,但是消費者是理性的,在他們無法確定是否是有機食品的時候,是不會掏高價錢的。這樣,有機食品無法賣出高價,只能賣和無機食品一樣的價格,農民生產有機食品的結果是賠錢,所以不愿意再生產下去了。以豬肉市場為例,不含添加劑的豬肉因為付出了更高的飼養成本必須索取更高的市場價格,消費者也愿意為不含添加劑的豬肉付高價,但是有些管理部門人浮于事,工作不到位,不去檢查市場上銷售的豬肉質量,消費者也無法用肉眼辨別哪些是不含添加劑的豬肉,最終只會選擇價錢便宜的豬肉,這樣不含添加劑的豬肉就會退出市場。
3我國現階段發展有機農業的重要性
3.1發展有機農業是充分發揮我國農業比較優勢的選擇
按照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在國際貿易中一國要生產和出口自己在成本上相對比較低的產品,這樣才能通過國際貿易增加自己的收入。經濟學家赫克謝爾-俄林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說明:一國只有充分使用自己資源稟賦比較高的要素生產產品才能在成本上具有優勢。如果一國的資本比較充裕,那資本的價格就比較低,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成本就比較低;如果一國的勞動力很豐富,勞動力的價格就比較便宜,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價格就比較低?,F代農業生產需要先進的技術和機械設備,以及大量的資金投入,對勞動力的需求比較少,這正適合發達國家的情況。我國農業生產的投入要素是勞動力充裕,資金技術不足,所以導致我國的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生產成本比國外高,質量比國外低,在競爭中不具有任何優勢,造成了“農業真危險”的局面。但是如果我們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多的比較優勢生產有機農產品,就會改變農業的狀況。我國的勞動力非常豐富,勞動力價格比較便宜,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勞動力比較少,勞動力成本比較高,這就使得我國有機農產品在生產成本上具有比較優勢。所以有機農業是我國的比較優勢所在,我們應該利用發揮自己的長處,而不是生產自己并無優勢的無機產品,這樣符合現實的需要,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有強大的競爭力。
3.2有機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我國在1994年7月批準了第一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但是這個觀念在我國的農業實踐中卻沒有得到多少應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農業生態環境不斷的改善,農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F代農業生產方式是根據生物生長的化學屬性來進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管理。根據植物生長需要不斷往土地增加氮、磷、鉀等化肥、氮肥。實踐結果表明這些化肥、氮肥雖然一時促進了植物的高產,但是長久使用的結果是土地板結、環境遭到污染、微生物系統被破壞、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下降、產出的邊際收益遞減、以及人們的健康受到損害等一系列問題,因而不是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而有機農業是根據農業的自然屬性依靠微生物技術來改變土壤的質量,因而不破壞生態環境,不污染水資源。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生物物種就能夠和諧共生;水資源不受污染,人蓄可供飲用的水資源就增加了,可以緩解大旱時期的水危機,糧食產量從長遠來看是增加的,科學家研究證明,有機農業的是現代化學農業產量的3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