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教育傳播論文
作者:汪基德 朱書慧 單位: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現代教育研究所
新中國電化教育的開拓者與奠基人南國農先生不僅對我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對我國教育傳播學的學科建設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與李運林先生等一道,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傳播學理論體系,并在實踐中積極推廣、踐行教育傳播學的思想。在慶祝南先生90大壽之際,對南先生的教育傳播學思想進行初步的梳理與探討,以表達對先生的敬意。
一、傳播理論是電化教育(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思想的確立
在我國,傳播學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引入的,我國的教育技術工作者對傳播學的引入做出了重要貢獻,南國農先生就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大力支持電教工作者引進、宣傳、推廣傳播學理論。南先生非常重視傳播學在電化教育中的理論基礎地位,在他所著的電化教育著作中都特別強調傳播學的重要作用。在1985年出版的《電化教育學(第一版)》第一章“第四節‘電化教育的理論基礎’”中,他就將傳播學作為電化教育的理論基礎,并認為教育心理學和傳播學是電化教育最直接的理論基礎,它們“與電化教育理論的建立,關系最直接、最密切。”[1]在這部著作中,南先生還介紹了當時比較有影響的三種傳播模式:拉斯韋爾的5W模式、香農模式和韋斯特萊模式。在這一節內容的最后,南先生進一步強調:“傳播理論與電化教育有著廣泛的聯系。傳播理論主要是闡明信息傳遞的過程與規律,而電化教育就是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傳遞教育信息的過程。在電化教育的實踐和理論建設中,常常需要傳播學的理論援助。”[2]盡管這里對傳播學作為電化教育的理論基礎的論述還不夠全面系統,但南先生認識到傳播學對于電化教育發展的重要影響,并及時地引入到電化教育中來,這顯示了南先生的睿智與高瞻遠矚。在1998年出版的《電化教育學(第二版)》一書中,雖然沒有具體談到電化教育的理論基礎問題,但傳播理論仍然出現在該書的有關章節中,如在“電化教育過程的基本模式”一節中提到,在研究建立電化教育過程模式時,以下幾個傳播模式值得參考:分別是香農—韋弗的傳播模式、貝羅的傳播模式、坂元昂的教育傳播模式、海曼—弗朗克的教育傳播模式。[3]這里實際上仍然是把傳播學作為建立電化教育過程的基本模式的理論基礎來看待,并參照這四種傳播模式,建立起來了三種電化教育過程模式:(1)以教育者為中心的電化教育過程模式;(2)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電化教育模式;(3)以問題為中心的電化教育過程模式。[4]在2004年出版的《信息化教育概論》一書中,南先生再次明確提出傳播理論是信息化教育最直接的理論基礎之一的思想。他認為:信息化教育(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其中最里層、最直接的是“學與教理論和傳播理論”。[5]在這里,南先生將四種傳播理論修改為:(1)貝羅的傳播過程四要素理論;(2)羅米索斯基的雙向傳播理論;(3)宣偉伯的傳播效果理論;(4)羅杰斯的創新推廣理論。[6]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了三種信息化教學的基本模式:(1)以“教”為主的模式;(2)以“學”為主的模式;(3)以“其他要素”為主的模式,如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教育媒體等。[7]在《信息化教育概論》一書中,南先生還提出了信息化教育(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這一概念,并將之概括為三種理論:現代教育媒體理論、現代傳媒教學理論和現代教學設計理論。[8]盡管在南先生不同時期的著作中,對傳播學作為電化教育理論基礎的思想表述略有不同,但南先生將這一思想繼承下來,并不斷的豐富、完善和深入。近30年的堅持與努力,顯示了南先生作為電化教育事業的奠基者所具有的繼承創新、嚴謹治學的學者品質和研究態度。
二、對教育傳播學性質和研究對象的深刻論述
南先生早在1991年就在《電化教育研究》上發表論文,闡述他關于教育傳播學性質、研究對象的看法。南先生指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所包含的學科有幾千種,僅自然科學就有2400多種,這些學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一學科,其內容只涉及一門科學的領域,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等;另一類是交叉學科,其內容涉及兩門或兩門以上科學的領域。交叉學科又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邊緣科學,是兩門學科相互交叉的產物,即兩門學科的基本理論、方法,作用于同一個研究對象,其內容涉及兩門科學的領域。二是綜合學科,是兩門以上學科相互交叉的產物,即兩門以上學科的基本理論、方法,作用于同一個研究對象,其內容涉及兩門以上科學的領域,如生物物理化學、環境科學等等。三是橫斷學科,這類學科具有兩種特性:(1)它是多種學科相互交叉的產物;(2)它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具有很強的方法論功能,可以作用于多種其他學科,從橫的方向上研究多個對象。如系統科學的“三論”(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它們是哲學、人類學、生物學、數學、物理學、電子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互相滲透、互相結合的產物;它們的概念、理論和方法都具有很強的方法論功能,具有向多個領域廣泛滲透的可能性。教育傳播學是屬于交叉學科中的邊緣學科,它是教育學和傳播學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產物。它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也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教育傳播學是綜合運用傳播學和教育學的理論和方法,設計、實施、評價學習和教學全過程,以實現教學和教育的最優化。教育傳播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傳播現象及其規律性。就是通過對教育傳播現象和問題的研究,去揭示教育傳播規律的一門科學,它的對象是整個傳播系統和學習與教學全過程。
在談到教育傳播學和視聽教育學、電化教育學、教育技術學的關系時,南先生指出:視聽教育學是以教育媒體(包括傳統教育媒體和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為核心,它要探討的是怎樣運用各種視聽媒體,有效地傳遞教育信息,以達到教育過程的優化。教育傳播學和教育技術學是對所有教育資源和教育系統的所有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進行綜合研究,以期提高教育效果,達到教育過程的優化。它在研究中,對教育系統的所有組成要素,同等對待,一視同仁。
教育傳播學和視聽教育學、電化教育學的區別是:(1)在研究和應用中,視聽教育學以教育媒體為核心;電化教育學以現代教育媒體為核心;教育傳播學沒有核心,同等重視教育系統的所有組成要素;(2)教育傳播學是從整體(所有教育資源)出發,來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期達到優化的教育效果;視聽教育學和電化教育學是從局部(教育媒體或現代教育媒體)出發,來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期達到優化的教育效果。教育傳播學和教育技術學的區別在于:教育傳播學主要從理論的角度,揭示教育傳播的規律,探討教育傳播的知識體系,著重回答教育傳播研究中“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教育技術學主要從技術的角度探討把教育傳播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手段和方法的體系,著重回答教育傳播實踐中“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教育傳播學和視聽教育學、電化教育學、教育技術學相同的地方是:(1)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在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都是為了改進教育,實現教育過程的優化;(2)它們在研究中,都很重視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這里所說的現代科學技術成果,主要是指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語言學、行為科學、系統科學、腦科學等的研究成果和電子傳播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9]這里,南先生對教育傳播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與范圍做了深刻的論證與清晰的界定,并對教育傳播學與其相關的學科(視聽教育學、電化教育學、教育技術學)的區別與聯系進行了較全面深入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