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醫學模式論文
作者:劉騰飛 馮亞蘭 單位:華北煤炭醫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
自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精神病學和心身醫學教授恩格爾在《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一文中提出“現代生物醫學逐漸演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必然,應建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至今已近20年[1]。這其間,醫學界就醫學模式轉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的觀點已為人們普遍接受。與此同時,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WHO明確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但在當今的醫療實踐活動中,只從生物學角度認識疾病,將患者看作生物體的做法仍相當普遍的存在著[2]。在臨床診療過程中,人們仍在強調生物醫學模式下的生理生化指標。
1生物醫學模式下的醫療現狀
2008年中國城鄉居民前10位疾病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構成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已經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中腦血管疾病、心臟病、腫瘤排在了我國城市居民死因的前3位。死因譜中因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煙、嗜酒、缺乏體力鍛煉、不良性格、環境因素(如心理緊張、環境污染、意外傷害)等引起的死亡已占絕大部分。死亡譜出現此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此背景下,人們發現不少依據生物醫學模式產生的醫療措施根本是無效的。據世界知名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報道,有二至四成的患者接受了對他們沒有效果或無明顯效果的醫療程序。大多數診療的施行,其實都只是因為醫生們愿意“相信”診療有效。另據《德國醫學》中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外科醫生的報導:“目前在外科學的研究課題中,只有不到15%具有隨機對照研究的數據。”這表明,到目前為止,有6/7的手術方法還缺乏可靠的數據,或者該數據對手術的參考性不大,以致可以忽略不計。由此可見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由于過分強調生物因素,忽視了人的心理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已暴露出其自身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許多資料表明,人類健康的保護與疾病的防治,不是生物因素所能解釋的。加拿大衛生與福利部前部長MarcLalonde把影響健康的眾多因素歸納為行為和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生物因素和衛生服務系統四大類,其中生活方式因素的影響最大。世界衛生組織1992年估計,全球60%的死亡主要歸因于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目前導致我國人群死亡的前十位疾病的病因和疾病危險因素中,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占了37.73%。在美國,由于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的死亡占總死亡數的48.9%。美國通過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0%,這其中2/3是由于改善行為和生活方式獲得的[3]。由此可見,行為和生活方式對健康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社會,居民不良行為與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是疾病尤其是慢性非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2家庭健康教育的作用
2.1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指在幫助對象人群或個體改善健康相關行為的系統的社會活動[4]。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健康教育的實質是一種干預,它提供人們行為改變所必需的知識、技術和服務等,使人們在面臨健康促進、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等各個層次的健康問題時,有能力做出行為抉擇[5]。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KABP)認為:衛生保健知識是建立積極、正確的信念與態度,進而改變健康相關行為的基礎,而信念和態度則是行為改變的動力。只有當人們了解了有關的健康知識,建立起積極、正確的信念與態度,才有可能主動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為,改變危害健康的行為[6,7]。以健康教育為手段的干預能夠給人們提供防治疾病的知識,促使人們形成正確的態度,引導人們改變不良的生活和行為方式,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健康教育在改變人們不良行為方式、預防疾病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阿拉木圖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衛生問題、預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為重要的,是能否實現初級衛生保健任務的關鍵。
2.2家庭及家庭功能
家庭是指親密的人際關系,在這種關系里人們通過一個明確的承諾生活在一起,形成一個經濟單位,他們照顧年輕人,通過依附的群體獲得他們的身份。家庭里可能包括孩子也可能不包括。家庭經濟來源于父親、母親或者父母雙方都賺錢,也有可能是由幾個成年人共同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祖父母或其他親屬也可能成為家庭的一部分[8]。家庭以強大的愛為特征,這種愛能給家庭成員以安全感和歸屬感。家庭作為人類社會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活單位,具有獨特的功能。國內家庭醫學理論認為家庭功能是家庭作為一個整體滿足家庭成員各種需求的能力,體現在家庭成員間相互愛護、相互支持、彼此間情感溝通以及共同承擔生活事件和壓力的能力等方面[9]。根據家庭結構規定家庭功能的原理進行分析,家庭功能分為以下三類:第一類是家庭的本原功能即人類自身的生產功能,這是家庭的首要功能。家庭的這種本原功能具體可分為以下4個子功能:一是生育功能;二是養育和教育功能;三是扶養和贍養功能;四是人的社會化功能,這一功能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適應社會生活,實現由“生物人”向“社會人”的轉變。第二類是家庭的經濟功能即生產和消費功能。
生產功能是指家庭具有物質生產的功效,其作為一個生產單位對社會發生作用。物質資料特別是生活資料絕大部分是在家庭中消費的,所以家庭還具有消費功能。第三類是家庭的衍生功能即組織人們社會生活的功能,簡稱生活功能。家庭的這一功能可分為以下幾種子功能:其一是管理功能,對家庭物質生產和生活消費活動的組織安排;其二是權利功能,以各種政治的、利益的、思想的手段對家庭成員進行監督調控以達到家庭利益目標;其三是文娛功能;其四是信仰功能,即家庭成員通過信仰及追求信仰的活動對社會產生作用;其五是情感功能,即家庭成員通過交流、溝通以滿足彼此間的情感需要,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從而產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2.3家庭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健康教育的實施需要一個場所,而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個體身心發展的重要場所。家庭發生轉變及危機時會影響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態,個人的健康狀態也會影響家庭功能,甚至可以使其他家庭成員產生健康問題。家庭功能與個人的健康狀況、疾病的發生及預后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家庭功能的評價可作為治療的指針。家庭成員間具有特殊的關系,便于互相溝通信息,在信念和行為上易于相互影響。因此家庭是對各類人群深入開展健康教育活動的有利場所。情感功能是家庭的一項主要功能,它能給家庭成員以安全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巨大的壓力下,人們在社會中感到孤獨無助,為了緩解這種無力感,人們會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家庭,把家庭當作自己的避風港,用以保護自己的心靈和情感。家庭成員之間會經常溝通,交流彼此的感受,使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從而獲得心理上的穩定感。人們在家庭中可以憑借“一家人”的身份,獲得外人所不能或不易提供的建議、幫助或關心[10]。這些都是家庭情感功能的作用。由于家庭的這種情感功能,使得家庭在預防和治療由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時具有重要的作用。Kashani等[11]考察了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抑郁之間的關系。選取了患抑郁癥和沒有抑郁癥的兒童各11例,用家庭適應性和親密度量表比較二組兒童家庭功能的差異。結果發現,在親密度維度上,二組兒童的家庭存在顯著差異,抑郁癥兒童的家庭親密度明顯差于沒有抑郁癥兒童的家庭親密度,但在適應性維度上二組兒童的家庭不存在顯著差異。家庭由一群家庭成員組成,表現群體心理與行為。一個家庭的心理與行為反應不是每個成員行為的總合,也不是每個人的累加,而是各個家人相互影響表現出的“團體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