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家庭教育論文
作者:伏庭俊 胡芳萍 單位:會寧縣河畔鎮中心小學
家庭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有很豐富的可供挖掘的教育資源。
一、溫馨的家庭環境
1.良好的生活環境。每個家庭經濟水平、住房條件各不相同,布置標準不可能一致,但居室布置整潔、色彩素雅協調、衛生清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整齊清潔的家具、美麗諧調的色彩、花草和藝術的適當點綴,這一切都能引起孩子的美感,使他們朝夕受到美的陶冶,有利于愛美情趣的培養。家長要給孩子的生活創造一個舒適、寧靜、溫暖的家庭環境,增強孩子講究衛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和創造美、欣賞美的心理需求。家長要經常引導孩子去欣賞環境中的美,啟發他們熱愛并珍惜美好的生活,幫助他們培養愛美、愛整潔、愛勞動的習慣。
2.和睦的心理氣氛。列夫•托爾斯泰說:“夫妻間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兒童的首要條件。”夫妻恩愛,父母對孩子慈祥和摯愛,就會在家庭中造成融洽溫暖的心理氣氛,這樣的家庭一定會成為孩子身心發育的最豐厚的土壤。生活在這樣充滿溫暖、快樂、富有生活情趣的家庭中,能使他們從小感受到生活的無限幸福美好,人際關系的無比親密,有助于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堅強的意志以及友善溫良、寬厚待人的品質。反之,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責,經常吵鬧打架,十分有害于兒童身心健康,這方面的例子為數不少。
二、友善的鄰里關系
孩子出生以后,除了家庭成員外,與別人交往機會最多的要數鄰居了。家長以什么方式處理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將對子女產生耳濡目染的教育和影響。家長在處理鄰里關系時,要有與人為善的態度和一定的涵養,要講信用,要有“記人之善,忘人之過”的思想和態度。以誠相待,建立起友善的鄰里關系,必將使孩子體會到人際之間的友愛和溫暖,體現自己生存的價值,有利于增強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友善的鄰里關系環境中生活,有助于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競爭能力和交往能力,服務社會的責任心和義務感。
三、父母的表率作用
1.言談舉止。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位老師,他們的每句話,每個舉動,每個眼神,甚至看不見的精神世界都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面前無小事,家長舉止言談的優與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子女今后的行為表現。
2.生活習慣。我國大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一個沒有良好生活習慣的人,其健康、工作和學習會受到影響;一個生活無序的孩子可能表現為學習上無序;一個不按時休息的孩子也有可能導致身體發育不良,精神不佳,學習效率低。因此,家長自身要以良好的生活習慣時時處處為子女做出表率,用良好的生活習慣之雨,無聲地去滋潤稚嫩幼苗。
3.思想品德。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最核心的要抓兩點:一是孝敬父母的教育。歷史和生活告訴人們,凡具備孝心的人,心地善良,待人友好,其愛國、敬業、忠信諸品德容易養成;為人父母者要做孝敬老人,善待兄妹的表率,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灌輸孝的思想。二是培養憐憫心和同情心。憐憫心和同情心也是其它各種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有憐憫心的人,遇事會將心比心,對別人的遭遇在感情上發生共鳴,滋生救危濟困之念。
4.勤儉持家。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人類的美德,是一個家庭、一個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法寶之一。家長要有節儉觀念,做惜物節能的模范,培養子女勤儉節約的品德,講授“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念物力維艱”,“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即使富有也不能浪費的道理,使之明白節儉不只是生活的需要,社會的需要,自然的需要,也是做人的義務和美德。
5.求知勤學。書籍是人類的營養品。列寧說:“學習,學習,再學習。”家長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要篤學求知,在督促、輔導子女學習的同時,自己要認真讀書看報,探索知識,不斷“充電”,提高科學文化素養。家庭學習的內容和形式以豐富性和靈活性為特點,除了專業知識外,科普知識、衛生保健、社會常識都是內容,甚至連聽音樂、看電視都是學習。在全家學習過程中,教會孩子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其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孩子勤于動腦、自主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四、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
l.父母要經常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接受自然美的熏陶。如觀察自然景物,聽枝頭的鳥叫聲,泉水的叮咚聲,注意觀察花的顏色、葉的形狀、蝴蝶的花紋等。春暖花開時,看冰雪消融,河水解凍,大地回春;夏天欣賞草木茂盛,百花爭艷的景色;秋季看那樹上果實累累,田間一片豐收的景象等等。家長要善于用語言指點并啟發孩子的想象和聯想,達到豐富知識,鍛煉身體,開發智力的目的。
2.父母要盡可能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從事各種藝術實踐活動,譬如給孩子提供畫筆、紙張,剪刀、漿糊等,引導他們在繪畫、剪貼的美術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還可以利用茶余飯后的時間,跟孩子唱歌、跳舞、講故事說兒歌,培養他們的表演才能。孩子在藝術實踐活動中,培養了技能技巧,興趣愛好,發展了想象力和創造能力。
3.參加家務勞動,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孩子的家務勞動從自己穿衣戴帽、吃飯開始,到幫媽媽摘豆角,剝蒜皮,再到打掃房間,洗衣做飯,是一個隨孩子的成長,逐步增加強度標準的漫長過程,這雖是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但通過參與既培養了孩子的勞動習慣及生活習慣,也鍛煉了孩子身體各部位的機能和靈活性。
4.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勞動和生產勞動,如給學校花圃澆水,做值日生,協助清掃公用院子,幫助成人種植花草、蔬菜,飼養小動物,學做一點簡單的手工縫紉等。通過勞動,使孩子逐漸認識勞動的性質,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尊重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成果。農村孩子還要加深對農村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長大后建設好新農村的光榮感、勞動者的尊嚴感和自豪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了孩子的各種活動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和膽量。活動是開動腦筋,培養能力的過程,也是與他人相互學習,學會合作,增進友誼的過程,更是培養開朗性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