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藝術內涵論文
作者:徐博 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財稅系
隨著中國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我們的經濟學也面臨著創新與發展,經濟學的視野也將由經濟領域擴展到人類社會大舞臺,這個時代也可以說是需要真正的經濟學的時代。作為一門學科的經濟學,它是人類生產生活實踐的科學總結,并進一步指導人類生產生活的實踐,貫穿于人類社會歷史的全過程,確切地說,它是關系人類生存的行為科學。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經濟學被不斷賦予新的內容,其內涵也得到深入地發展,關鍵是如何正確認識經濟學并加以合理運用。當前,在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階段,我們的經濟學面臨著一個破舊立新的任務,首先表現為經濟學理論的先導作用還遠未發揮出來。
第一,我們的經濟學理論還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的傳統思維定式,在應該與不應該之間,我們更多地在忙于價值的判斷,卻往往忽略了價值的創造,而且也使我們的理論的每一大膽設想,都受到自我否定,無法找到最佳突破口,最終使我們的理論不僅無法自圓其說,而且也無法突破過去來指導現實,最后眾家之言,往往成了一家之言。當前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文章可謂鋪天蓋地,但哪一個給了我們一個完整而系統的啟示呢!
第二,我們的經濟學理論,還沒有走出純理論的范疇,理論的藝術性還僅僅停留在書本藝術上,嚴謹的演繹、歸納代替了事實的生動具體研究,從而把我們的視線引向欣賞一種理論的邏輯美而忽略了經濟事實本身的趣味性,結果,我們只能滿足于一種純理論的“因為”和“所以”,而無法更好地透視經濟生活的全部內容。同時,也將經濟學限定在一個“專業”的范圍里,忽視了其任何事物都具有的藝術內涵,人為地阻礙了經濟學的傳播,以超然的態度拒絕了人民大眾,失去了其存在和發展的土壤,至多這不過是“曇花一現”,而被束之高閣。
第三,我們的經濟學理論,還沒有走出倫理中心主義,道德理想主義成為社會思考的起點和歸宿,在經濟過程中過多地注重道德良知,而忽視了經濟理性。現代化的目標體系建立,是以經濟為先導的其他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等社會要素相輔互動的歷史過程,市場經濟要求高度秩序、法制化、制度化,要求以人為中心,由理性經濟人向理性社會人的轉變。而我們的經濟學理論也要突破感性思維而上升到理性思維,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在“利”的面前并不是無往而不勝的,還需要制度與法律的嚴格規定,因而以傳統倫理道德思想來闡述經濟學是不現實的,也是不明智的,(當然,我們從來都不會拋棄倫理道德的社會輔助性作用,)當前,這種情況最直觀的體現就是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大量社會現象與傳統思想的沖突。事實表明,市場經濟呼喚理論的先導作用,我們的思維方式,也有待于上升到經濟理性和社會理性,從生存的角度來正確認識并運用經濟學的藝術承認倫理道德的制度規定和行為準則。
最后,由于我們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經歷了漫長的思維困頓,難免有一種急于求成的心理。改革以來,盲目的引進,大量的重復建設,短期化經濟行為,經濟效益的嚴重滑坡,使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代價。而理論上的“拿來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經濟行為。“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這是一個古老訓誡,我們不得不拿來自醒。
綜上所述,經濟學理論發展的相對滯后,使我們缺乏對現代經濟學的清醒認識,也很難用來指導我們的實踐,關鍵是我們忽略了經濟學與現實生活的內在共融性,而將人類經濟活動外在于人類其他活動而獨立發展,從而忽視了現實社會的真實存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不能僅僅從追求財富增加這一狹義目標考慮,應該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有助于社會中每個個體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經濟學的“經濟理性”向“社會理性”的升華,這意味著經濟學不僅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歷史學和社會學,并體現著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其中容納著更多的人性,也體現著經濟學由社會倫理→經濟理性→社會理性的發展過程。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展開,經濟觀念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廣泛而深入地進入千家萬戶,人們也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關注國家的經濟,因為經濟的發展已經與人們的生活緊緊連在了一起,經濟學不僅是一種社會科學,尤其是一種行為科學,而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基本準則,并進而體現一種人生哲學,影響人類的物質精神追求,在以人為中心的社會中,經濟學體現為人類生存的藝術,亦即經濟學的藝術內涵。
其一,經濟學的藝術性,就在于從復雜的經濟生活中,找到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利用這個客觀規律,達到預期目的。這正如“皰丁解牛,避其筋骨,達到游刃有余”,從而取得預期效果。
其二,經濟學的藝術性不能忽視其哲學前提,即體現為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經濟學。每個經濟個體的經濟行為都是以一定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的,它源于對生活的密切注視和人類的關懷,由于對人類生活認識的深度、廣度以及認識角度不同,對經濟學中的觀點也是有分歧的,具體的經濟行為也千差萬別,只要這種行為合乎經濟和社會理性,便體現了經濟學的藝術性,從而體現經濟學藝術的多樣性。在現實生活中,就體現為繁榮的市場取代計劃的單一形式,經濟進入了一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時代,經濟學不再是象有些人想的那樣單純,而是融匯著人類所有奇思妙想,聚集在人生的競技場,誰又能說經濟學不是一種生存的哲學?
其三,經濟學的藝術性還在于根據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大膽借鑒,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所謂借鑒不是徹頭徹尾的“拿來主義”,需要我們立足國情、區情,學習人家好的、有用的東西,這里不僅指西方的,還有我們祖先的,也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少些盲目,并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創新就是發展。在中國社會主義大國搞市場經濟就是一種突破,在市場經濟中謀求大量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就是一種創新,這種創新需要勇氣和魄力,也需要方法的創新,這是一個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的探索過程,而經濟學的藝術性,不僅體現在這種借鑒和創新本身,而且在這個借鑒和創新的過程中還能使我們不斷深化對經濟學的認識。
其四,經濟學不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規范,也不是徹底的實用主義,是人類對生命存在的終極關懷,因此經濟學才稱之為一種生存的藝術,其藝術性就在于人類“轉識成智”的過程,將道德良知轉化為理性的德行,以智者角度俯看全局,而拋棄“朝三暮四”的短期化行為。在現實生活中,“顧客就是上帝”的商業用語本身就是一種經營藝術,它符合利益獲得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因此任何生產假冒偽劣商品的廠商都是不明智的,因為他損害了上帝的利益,就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如果我們認識到了“魚見食而不見鉤,人見利而不見害”這句話的內涵也就掌握了經濟學的真諦所在,也就是經濟學最大的藝術所在。而當前全球化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正是體現了智者的眼光。“宇宙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只有一個家園”誰能說這里不包含古老的經濟學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