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計算機應用管理論文
本文作者:徐亞平 單位:江蘇技術師范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應用已由單一的數值計算擴展和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面向大學90%以上的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使所有大學生成為既掌握專業知識,又具備以計算機為工具解決相關專業實際問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了使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掌握必要的計算機知識并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教育者的首要任務是為非計算機專業大學生設置科學合理的計算機課程體系。在為非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設置計算機課程體系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提出了以專業為平臺的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設置,并構建了“大學計算機基礎+若干計算機必修課+若干計算機選修課程”的教學方案[1-3];也實施了按理工、文史哲法教、經濟管理、藝術等課程體系設置的分類教學[4-6]。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計算機應用能力進行科學合理分類,并在此基礎上給出相應的、更具有合理性的課程體系設置。
1目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的問題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公共課均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和“程序設計語言”兩類課程。學生通過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了解計算機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和簡單應用;通過學習“程序設計語言”了解一種計算機語言的基本概念、語法規則、語義、結構以及程序的編輯、調試和運行。在此基礎上,各專業再根據自身特點在適當的學期開設部分與專業相關的計算機類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但筆者認為目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存在如下問題。
1.1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目標不明確
筆者注意到在某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的《應用化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提到“學生應獲取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為“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的能力”。在該專業“教學進程表”中,第一學期專業必修課為學生開設“計算機文化基礎”,第二學期開設包括“C語言程序設計”等課程的五門“程序設計類”語言選修課(每門課程3.5學分,63學時),并開設包括“數據技術與應用、多媒體技術與應用、網絡技術與應用”等7門“應用技術類”選修課程(每門課程3.5學分,54學時),并要求“每名學生至少修讀3學分的計算機模塊課程,根據專業要求本專業學生應優先修讀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顯然,培養方案中“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的能力”是一個模糊概念。另一方面,把除“計算機文化基礎”外的計算機課程設置為選修課則說明其中的任一門課程都不是必需的后繼課程。如果某學生在學了“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后,又選且僅選修了“C語言程序設計”課或“網絡技術與應用”課,僅表明該學生只具有“一定的”應用計算機的基礎。出現上述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對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目標不夠明確。
1.2基礎培養與能力培養相脫節
為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基礎,多數學校在“通識與專業基礎課程”中設置了“計算機應用基礎”和“程序設計語言”課程,但有不少專業在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中沒有關于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明確要求,僅要求“具備文獻檢索、資料查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等。如某校“行政管理專業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的“培養基本規格要求”中僅有“熟悉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的要求,但在“學科大類教育平臺”的“本學科大類必修課程”中開設了“高級語言程序設計(VB)”。也有不少專業在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中特別強調“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但在后繼課程中有多少課程涉及計算機(特別是基于“程序設計語言”)的應用能力培養,以及這種能力培養的程度都不得而知。如果在后繼課程中很少有課程涉及基于“程序設計語言”的應用能力培養,或這種能力培養的程度不足于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相比之下,把“程序設計語言”設置為選修課的做法可能更加合理,這樣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和增加學生精力的有效投入。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和“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習僅僅表明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計算機應用基礎,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依賴于后繼課程或實踐對計算機的應用程度。因此,只有在后繼課程中更多地為學生創造應用計算機的條件和機會,才有可能使學生獲得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2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分類
計算機應用能力是指借助于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可分為基于計算機系統軟件的過程和基于計算機應用軟件的過程兩種。基于計算機系統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為:建立實際問題的抽象模型;構造求解抽象模型的算法;編寫實現求解算法的計算機程序;編輯、調試、編譯和運行計算機程序;由程序運行的輸出獲得所需的結果。基于計算機應用軟件的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為:運行相應的應用軟件(對于一些行業專用的通用軟件,使用前要進行必要的系統設置);選擇應用軟件提供的相應功能;輸入或選擇相應功能所需的實際參數;獲得相應的結果。由上述借助于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可以看出:1)基于計算機系統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是產生計算機應用軟件的過程,而基于計算機應用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則是對計算機應用軟件的使用。2)基于計算機系統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以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為基礎,而基于計算機應用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以計算機應用軟件的使用說明為依據。3)具有基于計算機系統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是開拓、發展和創新計算機應用的基礎。
借助于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也表明:1)計算機公共基礎課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和“程序設計語言”課為培養具有基于計算機系統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但不能滿足培養學生具有基于計算機系統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2)如果僅把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定位于培養具有基于計算機應用軟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目前的計算機應用現狀來看,為學生開設“程序設計語言”課的必要性不大。由于計算機的應用可分為兩大類,即數值計算和數據處理(或稱事務處理),所以我們可以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劃分為兩類四種,即一類為數值計算能力,另一類為數據處理能力,每一類再劃分為基于計算機系統軟件的應用能力和基于計算機應用軟件的應用能力兩種,即可分為以下四種:①基于計算機系統軟件的以數值計算為主的計算機應用能力;②基于計算機應用軟件的以數值計算為主的計算機應用能力;③基于計算機系統軟件的以數據處理為主的計算機應用能力;④基于計算機應用軟件的以數據處理為主的計算機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