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基礎醫學論文
作者:商慶龍 苑立軍 錢鈞 徐維禎 張鳳民 凌虹 鐘照華 谷鴻喜 嵩鈺佳 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微生物學教研室
在長學制和高科學素質的宏觀背景要求下,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是近十余年來出現的高層次醫學研究人才的培養模式。畢業實習開展課題研究是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環節。本文通過微生物學教研室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對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畢業實習的帶教和指導進行了分析。
1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特點分析
1.1學制的由來和培養模式國內數家醫學院校開展了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教育,其宗旨是面向基礎醫學,培養研究型人才。這改變了基礎醫學人才長期依賴招其他專業畢業生再重新培養的模式。開設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解決了基礎醫學的師資問題,可以在醫學院校里培養精通醫學和理化學科的高素質人才,從而推動了基礎醫學的發展,促進了醫學教育與國際醫學教育模式的接軌。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分成四個階段:前兩年在綜合性大學培養,學習數理化等基礎課程;然后,回到本校后進行兩年醫學專業基礎的學習,其中包含三個月的科研訓練;第三階段為臨床實習階段,學習臨床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約一年半;最后一年半返回基礎醫學專業完成畢業前研究實習任務,拿到科學碩士學位。本教研室自從1997年至今共指導畢業實習學生25名,其中19名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或者在高校任教,占76%,有6名學生進入疾控中心和醫院的檢驗科工作,占24%??梢钥闯?,培養的大部分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學生成為基礎醫學院的師資力量。
1.2畢業實習的重要性畢業實習包括學生學習、參加課題組的課題討論、開展課題研究等活動。畢業實習是學生提高綜合能力素質、增強研究能力的一個重要階段[1]。畢業實習關系到學生的培養質量,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環節,是由學生角色向職業角色轉換的重要時期,也是建立學生職業道德、科研能力和科研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加強學生的素質培養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
2基礎醫學七年制學生特點分析
2.1學生素質特點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學生入學成績高,生源質量好,有在綜合性院校學習數理化基礎的經歷。學生思維較活躍,科學素養高,具有認識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敢于挑戰權威。整體上學生擅長理論分析。另一方面,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如有些同學容易驕傲,但遇到挫折則會氣餒,需要指導教師關注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指導教師要善于引導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向老科學家學習客觀、嚴謹、求實和刻苦鉆研的品質。指導教師要以鼓勵為主,不斷提醒可能出現的問題,允許在一定范圍內的研究嘗試。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自主性強的學生可以進行相對獨立的研究工作,自主性差的學生實行博士研究生帶教的模式。指導教師需要階段性地監測學生的課題研究情況,及時作出調整。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學生的成績和教師的關注程度和輔助作用直接相關。但是,這也給指導教師和課題組帶來了一定的負擔。
2.2知識結構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學生屬于科研型人才,科研綜合素質突出[2]。在知識和能力結構方面具有精和專的特點,適合從事某一醫學專業的研究,尤其是基礎學科,而不適合臨床主干科室的工作。這是因為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時間短,醫學專業知識背景較弱,畢業生不具備醫學專業知識的廣和博的特征。盡管本教研室畢業的基礎七年制學生的24%的學生從事臨床輔助科室的工作,但還是面臨醫學專業知識不足等問題,這也是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辦學目標(面向基礎醫學師資培養)所決定,很難解決。學校開設的面向臨床醫師培養的臨床七年制能很好地解決醫學專業知識不足的問題[3]。
3畢業實習的指導模式
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前的一年半時間為研究實習階段,目標為達到碩士畢業要求,對發表文章不作硬性要求。在實習前,需要學生和導師的雙向選擇。確定導師后,學生進入導師課題組實習。此時,轉為所在學生年級和教研室的雙重管理。在實習的開始階段,由教研室統一組織為期兩周的入科培訓,包括科室管理制度、生物安全防護培訓、儀器使用培訓和知識產權培訓等。對于病原生物學專業來說,生物安全培訓是培訓的重點[4]。經實驗室主任考核合格后,填寫入科登記,并領取許可證進入實驗室。
3.1個性化的討論式實習指導針對每一位實習學生,進行專門的溝通,了解學生的特點,制定培養方案,做到因材施教。為學生制定一個系統的研究方案,把前期背景和所研究的科學問題提煉出來,讓學生知道要做什么。這個過程中的核心環節是導師有針對性的實習指導,與學生共同討論并逐步確立課題,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實習過程中,一般由導師指定高年級的博士研究生帶領學生開始熟悉課題組研究,此時,學生主要是熟悉課題組研究方向,逐步參與部分實驗操作。在一個月后,導師、高年級博士生和七年制學生共同討論,在確認實習學生的現有狀況和感興趣的方向后,根據課題組研究的發展方向和進展共同制定研究計劃。畢業實習的研究計劃與高年級博士生的研究發展方向形成高低搭配的互助模式。在隨后的資料查找過程中,高年級博士生參與實驗分析,以解決宏觀性的背景資料的知識支持問題。在第三個月結束時,完成開題報告,開始實驗研究。
3.2課題組支持模式為每位基礎七年制學生建立一個支持小組,包括指導教師和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過建立這樣一個研究輔助平臺,彌補了學生能力素質的不足,較好地解決了深入研究所需要的醫學復合素質。同時,在具體實驗上,將一名博士和一名七年制基礎醫學專業學生分配為一個研究方向,兩人需要有總體研究計劃和階段目標,階段性地向導師匯報進展和成果。這樣兩人形成了一個發展共同體,兩者實驗研究既有區別,又相輔相成,共同前進。我們在實踐中覺得這種實習模式的研究效率最高。在實踐中,學生的研究效率提高,創造性得到發揮,綜合素質得到很大提高。通過七屆學生的實踐,畢業生均在省級或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研究論著,超標準完成了學校規定的研究目標,其中一位同學獲得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的課題設計大賽一等獎。這都源于在整體知識結構和能力層次上做好了統籌規劃,在宏觀上完善了課題組的支持機制。
3.3研究課題的選擇課題選擇需要把握的原則是強調“點”而非強調“面”,不適合選取需要很強背景知識的尖端課題和系統性強的復雜課題研究。這時就需要在指導教師親自指導下,開展有針對性的可把握的創新性課題。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鍛煉學生,發揮基礎七年制學生創新性強和綜合素質高的優勢。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學生容易突發奇想,在沒有充分論證的情況下,嘗試打亂或者否定既定課題研究和實驗方案,導致課題組的實驗計劃受影響。